贵州人物   黔东南州人物   芦笙教师杨正平 [内容]

芦笙教师杨正平

时间:2025/7/14 来源:贵人天地 作者:追贵人

贵州省级芦笙文化代表性传承人、贵州凯里学院芦笙教师杨正平


杨正平:让芦笙文化从苗岭响遍世界

在贵州黔东南的青山绿水间,芦笙的旋律如灵动的溪流,贯穿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杨正平,这位从丹寨县龙泉镇排牙村走出来的苗族汉子,就像一位执着的音乐行者,将一生都奉献给了芦笙文化,成为了贵州省级芦笙文化代表性传承人以及凯里学院的芦笙教师,在芦笙艺术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1971年12月,杨正平出生于排牙村。排牙村是一个充满浓郁芦笙文化氛围的地方,当地苗族居民对芦笙有着深厚的情感,每逢节日,芦笙曲便会响起,人们随之跳起芦笙舞。杨正平自小就浸润在这样的环境中,如同幼苗在肥沃的土壤里茁壮成长。他和众多在寨子里长大的苗族男孩一样,耳濡目染间,芦笙的旋律早早地在他心中扎根。那时,芦笙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工具,更是族群间交流的重要桥梁。而杨正平在芦笙学习上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小小的他,吹奏起芦笙来有模有样,常常吸引周围人驻足倾听。

初中毕业后,杨正平心中怀揣着对芦笙的热爱,不想回家务农,一心只想继续与芦笙相伴。幸运的是,他抓住机会报考了县文工团。在文工团期间,他不断进取,从传统芦笙进阶到多管芦笙,演奏技艺得到了极大的提升。1992年,对于杨正平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成功考入贵州艺校芦笙班,开启了专业研究芦笙的道路。在艺校的学习生涯中,他先后随中国民族艺术团、中国民间音乐家小组前往法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荷兰、日本等国参加国际艺术节。在国际的舞台上,他凭借精湛的演技,让芦笙的独特魅力征服了无数国外观众。他演奏的芦笙曲《草原情歌》《清水江畔丰收乐》《欢乐的苗寨》等被荷兰帕拉多斯唱片公司以及德国法兰克福唱片公司录制成CD光碟版发行,让芦笙的声音飘洋过海,在世界的更多角落回响。

毕业之后,杨正平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而是选择继续进修深造。1997年,他考入贵州大学。在这里,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老师的悉心指导,他的演奏水平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1999年5月,他在贵州大学成功举办了“杨正平芦笙独奏音乐会”,这场音乐会不仅是他个人艺术生涯的一次高光时刻,更是在贵州省艺术院校中首次举办的个人芦笙独奏音乐会,意义非凡。此后,他在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先后荣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艺术院校奖、第二届全国民族器乐演奏比赛铜奖、第五届国际合唱节金奖、首届金芦笙民族吹管乐国际大赛金奖等诸多奖项,成为芦笙艺术领域一颗耀眼的明星。

在比赛过程中,杨正平见识到各民族器乐不断改革发展,这让他意识到通过多管改良芦笙乐器的结构,提升芦笙表现力的重要性。2005年,在芦笙制作技师潘华明的协助下,他成功研制出27管改良芦笙。2019年,在芦笙技师龙鸿飞的帮助下,他又将芦笙从27管发展到29管。这一改良版芦笙采用加件、加管和加音的方式研制而成,音位安排科学合理,运用起来十分方便,并且具备了芦笙近关系调、远关系调转换功能。用杨正平自己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能吹奏出更多的曲子了,现在我可以用芦笙吹出土耳其进行曲”。

为了让芦笙能够被更多人接受和喜爱,杨正平深知在编曲上下功夫的必要性。一直以来,芦笙演奏靠苗族老人们口传心授,没有曲子,也没有文字记载,这使得很多听众难以理解,自然对芦笙兴趣缺缺。杨正平决心改变这一现状,他精心编写了《梦回家乡》《云》等曲目,这些曲目给人以全新的听觉感受,在芦笙爱好者中广为流传。同时,他还出版了个人专辑,让芦笙音乐以更丰富的形式呈现给大众。

如今,身为凯里学院副教授的杨正平,不仅在舞台上绽放光彩,还投身于芦笙教学与传承的事业中。他编写的教材《芦笙音乐与演奏》内容丰富详实,从芦笙的种类与分布、制作程序与工艺、保养与维修,到演奏姿势与样式、演奏技术与技巧,再到传统芦笙乐曲练习、多管改良芦笙乐曲练习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阐述。多年来,他培养出了数百名学员,其中不少学员在演奏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看到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让孩子学习芦笙,杨正平感到无比欣慰,他知道,芦笙不再仅仅局限于乡土和民间的自娱自乐,而是如同其他乐器一样,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既可以成为升学的助力,也能够登上大雅之堂,成为人们陶冶情操的方式。

从大山里苗寨的懵懂孩童,到穿梭于全国各地演出的知名音乐人,再到巡回世界各国传播芦笙文化的使者,杨正平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热爱和坚持,在芦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道路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用心浇灌着芦笙这朵民族文化之花,让它在贵州这片土地上绽放得更加绚烂,并飘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相信在杨正平以及众多像他一样热爱芦笙文化的人的努力下,芦笙文化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持续奏响属于它的华彩乐章。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