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将领滕久寿:甘将热血洒淞沪
在贵州省三都县烈士陵园的山顶上,苍翠松柏间,一座纪念雕像巍然矗立,目视远方。他,便是为保卫中华民族而英勇牺牲的爱国将领滕久寿。时光流转,他的故事依然在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激励着无数后人。
1899年,滕久寿出生于贵州省都江县(今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他自幼为人正直,刚正不阿,心中早早立下精忠报国的志向,常以此自勉。1917年,滕久寿凭借自身努力考取贵州陆军讲武学校炮兵科。在校期间,他学习刻苦认真,对知识精益求精。学校的课程采用日本士官学校教材,顾问是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的能修村少校,在这样的环境下,滕久寿打下了坚实的军事基础。1919年毕业后,他开始了在黔军的生涯,历任排、连、营、团长等职务,军事才能逐渐崭露头角。然而,当时贵州军阀间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的乱象,让满怀抱负的滕久寿极为不满。
转机出现在1926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并建立了国民革命军。滕久寿看到了报国的希望,毅然离开贵州,奔赴广州投奔国民革命军。此后,他先后担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教官、潮梅警备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后又调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二师及第十军二十九师参谋长。1930年,滕久寿任职吴淞要塞司令部参谋长,迎来了他人生中最为壮烈的篇章。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悍然进攻上海,重兵围攻吴淞要塞。驻守上海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和上海人民同仇敌忾。面对日军的猖狂进攻,滕久寿迅速下令修整炮台防御工事,带领官兵积极备战,严阵以待。2月3日,日军率先向炮台阵地开炮挑衅,滕久寿果断指挥炮台官兵向位于吴淞口的日舰发炮还击。激烈的炮战中,我方击沉一艘日舰、击伤三艘,并成功击落敌机一架,狠狠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2月4日上午,日军发动了开战以来最猛烈的攻击,派出军舰10余艘、飞机20余架,对吴淞炮台进行疯狂轰炸,妄图一举摧毁炮台,占领要塞。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滕久寿奉命督战。激战持续数小时,吴淞要塞火光冲天,烟尘弥漫,炮台内到处是丈许深的弹坑。滕久寿临危不惧,始终坚守在指挥岗位,镇定地指挥炮台官兵顽强还击。然而,在残酷的战斗中,敌人的弹片击中了他的左臂,鲜血瞬间染红了衣裳。随身护兵见状,急忙请他暂时退避,但滕久寿斩钉截铁地说道:“我辈军人,负有保国卫民之责,速还炮杀敌,后退者枪毙!”话还未说完,他的右腋又不幸被敌弹击中,右手被炸断。紧接着,胸腹也被弹片穿透,顿时血流如注。即便如此,滕久寿依然坚守,直至壮烈殉国,年仅33岁。战火中,属下怀着悲痛将他的遗体用棉絮包裹好,就地掩埋。3月中旬,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上海当时的永安公墓。
滕久寿为国捐躯后,他的英勇事迹迅速传开。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深受感动,写下“血洒淞沪”条幅以慰藉英灵。宋庆龄也发表演说,高度赞扬十九路军和滕久寿奋勇抗敌的爱国精神。上海的多家报纸如《新闻报》《申报》《时事新报》等都争先报道了滕久寿的壮举,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国人投身抗日救亡的洪流。1984年6月2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滕久寿为革命烈士。同年7月6日,民政部为他正式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2014年,滕久寿被民政部列入全国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他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英雄史册上。
如今,在三都县重新规划建设的革命烈士陵园里,那座为滕久寿修建的纪念雕像庄严肃穆,仿佛在诉说着他当年的英勇事迹。三都县的博物馆里,还陈列展示着他生前仅存不多的肖像照片,让后人得以瞻仰他的风采。三都县烈士陵园管理中心主任吴秀梅表示:“我们将继续传承滕久寿的英雄精神,教导大家珍惜当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烈士陵园为前来缅怀滕久寿的市民提供讲解服务,当地多年来还通过开展讲英烈故事进社区、进校园等“六进”活动,让滕久寿的爱国精神得以广泛传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贵州人汲取奋进力量。滕久寿之孙滕建松也感慨地说:“我的爷爷在抗日战场上英勇无畏,他的精神和爱国情怀一直激励着我们。”
滕久寿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践行了军人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他的英勇事迹和爱国精神如同璀璨星辰,在贵州的历史天空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也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让我们铭记这位贵州籍的抗日英烈,传承他的精神,让爱国的火种在中华大地永远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