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酒所提及的“甘美之”典故,源自西汉时期汉武帝对枸酱酒的赞誉,其背后承载着中国酿酒史的文化脉络与茅台镇独特的地域基因。
一、历史溯源:从《史记》到茅台的文化脉络
1. 典籍记载与传说演绎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番阳令唐蒙出使南越(今广东),在宴席上品尝到一种名为“枸酱”的美酒。经询问得知,此酒产自蜀地(今四川),通过牂柯江(今赤水河上游)运输至南越。唐蒙将枸酱带回长安献给汉武帝,武帝饮后赞叹“甘美之”,并留下“唐蒙饮枸酱而使夜郎”的典故。这一记载成为茅台酒历史叙事的重要源头。
2. 枸酱的地域之争与茅台关联
关于枸酱的产地,学术界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其源自蜀郡(今四川),通过贸易传入夜郎;另一种观点则强调黔北地区(今茅台镇)的濮人部落善酿枸酱,且赤水河古称“鳛部水”,与古鳛国地域重合。尽管《史记》明确枸酱产于蜀地,但茅台镇凭借赤水河的航运优势和酿酒传统,自清代起便将这一典故纳入地方文化体系,形成“茅台即枸酱”的文化认同。
二、工艺演变:从枸酱到酱香的千年跨越
1. 枸酱的酿造工艺与现代争议
枸酱的具体形态尚无定论。部分学者认为其是以拐枣(枳椇)为原料发酵的果酒,与元代才出现的蒸馏白酒存在本质区别。但茅台镇在历史叙事中,将枸酱视为其酿酒工艺的源头,强调当地濮人“以水果加入粮食发酵”的早期技艺,并认为唐宋时期仁怀地区已能酿制大曲酒(白酒雏形),逐步奠定酱香工艺基础。
2. 酱香工艺的定型与独特性
茅台镇的酿酒工艺在明清时期逐渐成熟,形成“回沙”工艺(反复蒸煮发酵)。至清初,“茅春”“回沙茅台”等已成为西南名酒。其核心工艺“12987”(一年生产周期、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与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长期贮存等环节,赋予酒体独特的酱香、窖底香和醇甜香融合的风味。尽管现代酱酒与汉代枸酱工艺差异显著,但茅台通过地域关联性和文化符号的叠加,构建了“千年一脉”的历史叙事。
三、品牌塑造:从地域特产到文化符号
1. 官方叙事与文化认同的强化
茅台酒厂自1951年成立以来,将“甘美之”典故作为品牌文化的核心要素。在《茅台酒厂志》等官方文献中,明确将枸酱视为茅台酒的前身,并通过考古发现(如汉代酒具)和地方史志(如清代《黔语》记载“茅台村隶仁怀县,滨河人善酿”)强化这一关联。2024年发布的企业文化手册《茅台玖章》更将枸酱典故写入核心价值观,宣称“茅台历史可回溯至汉武帝盛赞枸酱‘甘美之’”。
2. 争议与学术反思
部分学者对茅台的历史叙事提出质疑,认为其过度依赖文学演绎而缺乏实证支持。例如,枸酱作为果酒与现代蒸馏酒的工艺差异、《史记》中枸酱产地的明确记载等,均成为争议焦点。但在商业实践中,茅台通过文化符号的重构(如将赤水河称为“美酒河”、设立“茅台酒节”),成功将这一典故转化为品牌溢价的文化资本。
四、文化价值:从历史符号到当代意义
1. 传统工艺的活态传承
尽管枸酱与现代酱酒存在工艺断层,但茅台镇的“12987”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季节性生产(端午踩曲、重阳下沙)、全手工操作和微生物生态保护,被视为“中国白酒工艺的活化石”。这种对传统的坚守,使“甘美之”典故超越历史考证,成为工匠精神的象征。
2.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输出
茅台在国际市场推广中,将“甘美之”典故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绑定。例如,其在日本举办的“茅台之夜”活动中,通过品鉴会、非遗展示等形式,将枸酱典故与敦煌飞天、皮影戏等元素结合,塑造“中国文化使者”形象。这种文化叙事不仅提升了品牌溢价,更成为中国白酒国际化的典型案例。
“甘美之”典故是茅台酒历史叙事的起点,其背后交织着典籍记载、地域文化、工艺演变与商业叙事的复杂脉络。尽管学术界对枸酱的产地和工艺存在争议,但茅台通过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成功将这一典故转化为品牌核心价值。从汉武帝的宫廷到当代国际舞台,“甘美之”不仅是对一杯美酒的赞誉,更承载着中国酿酒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酒厂直供价格表】
2023年茅台酒(飞天53度)、茅台1935、茅台王子酒、茅台迎宾酒
古坛老酒系列、美酒洞系列、古坛酱酒、古坛洞藏酒、封坛酒、原液酒
金酱系列、荷花酒、五星系列、肆拾玖坊、夜郎古酒、酣客、仁怀酱香酒
国台国标系列、国台十五年、钓鱼台系列、黔醉酒庄、多彩贵州酒
怀庄之醉系列、怀庄大单品、无忧酒、茅台醇、珍品酒、华茅、赖茅、王茅
国吉祥系列、云汉春系列、黔国酒、省酒、天朝上品、贵州迎宾酒、生肖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