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西南州兴仁市“三月三”五色糯米饭:舌尖上的非遗盛宴,自然馈赠的五彩美味
当农历三月三的春风拂过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的山间田野,布依村寨里便飘起了一股独特的清香——这是五色糯米饭在蒸笼里绽放的芬芳。作为兴仁市布依族群众传承千年的民俗美食,五色糯米饭不仅是“三月三”节庆的灵魂符号,更以天然染色的匠心工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滋补功效,成为黔西南州一张亮眼的美食名片。每年此时,兴仁新屯镇、大山镇等村寨都会举办盛大的“三月三”活动,2025年新屯“三月三”活动更是吸引了上万名游客参与,其中五色糯米饭展销摊位前总是人头攒动,成为最受欢迎的“非遗美食打卡点”。
一、千年匠心:天然植物染就的五色密码
兴仁五色糯米饭的最大特色,在于其纯植物提取的染色工艺,五种色彩分别对应五种天然原料,既保留了食材的本味,又蕴含着布依族对自然的敬畏。黑色来自乌饭叶(枫叶及其嫩茎),需经捣烂、浸泡24小时、文火煮至50-60℃后染色,《本草纲目》记载枫叶能“止泄益睡,强筋益气力”;黄色取自黄饭花(密蒙花)或黄栀子,煮沸后可得明亮的橙黄色,兼具清热凉血之效;红色与紫色则由同一种红蓝草制作——叶片偏长的红蓝草煮出浓汁染出紫色,叶片偏圆的则染出鲜红色,清代《侣山堂类辩》中提到红蓝草“生血行血”,是天然的养生食材;而白色则保留了糯米的本色,象征着纯净。
这种染色工艺在兴仁布依族村寨代代相传,从采摘植物到浸泡染色,每一步都讲究“天时地利”。大山镇河坝村的布依老人介绍:“采摘黄饭花要趁清晨带露时,此时花色最浓;红蓝草则要选向阳坡地生长的,染色效果才好。”2024年清明前后,丹寨县兴仁镇王家寨村的妇女们还曾集体上山采料,用传统方法制作五色糯米饭,成品五彩斑斓,入口清香软糯,“吃起来有大自然的香味”成为游客对它的一致评价。相较于现代食品添加剂,兴仁五色糯米饭的染色工艺完全遵循古法,经检测,其植物色素中富含黄酮类、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真正实现了“美味与健康同存”。
二、节庆图腾:“三月三”里的文化印记
在兴仁布依族文化中,五色糯米饭不仅是食物,更是“祈福、团圆、丰收”的象征。每年“三月三”,布依人家会将蒸好的五色糯米饭摆上餐桌,或用于祭祖仪式,寓意“五谷丰登、生活多彩”。2025年兴仁新屯“三月三”活动中,五色糯米饭贯穿了整个节庆流程:在“布依感恩祈福仪式”上,它是献给祖先的祭品;在“寻味非遗之特色美食集市”中,它是游客争相购买的伴手礼;而在“布依特色簸箕宴”上,五色糯米饭与腊肉、野菜搭配,构成了最具地域特色的味觉组合。
关于五色糯米饭的起源,兴仁民间流传着多个动人传说。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特侬孝母”的故事:古代布依青年特侬为保护母亲爱吃的糯米饭不被猴子抢走,用枫叶染黑糯米,意外发现黑色糯米饭清香可口且能提神健体,后来逐渐发展出五色版本。另一个传说则与民族团结有关,相传壮侗、壮傣、布依三兄弟在三月三分离时,约定用五色糯米饭象征手足情深,这一习俗在兴仁布依族中一直延续至今。这些传说不仅为五色糯米饭增添了文化厚度,更让每一口糯米饭都承载着“孝亲、团结”的传统美德。
三、从民俗餐桌到产业新篇:兴仁糯食的未来可期
随着“非遗+文旅”“传统+电商”的融合发展,兴仁五色糯米饭正从节庆限定美食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虽然目前兴仁本地糯食产业数据尚未公开,但相邻的贞丰县(同属黔西南州)已为其提供了成功范本——贞丰县依托“布依族糯食制作技艺”非遗项目,构建了“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带动数千农户增收。兴仁市正借鉴这一模式,在“三月三”活动中设立电商展销区,通过真空锁鲜技术将五色糯米饭包装成“即食礼盒”,游客不仅能在现场品尝,还能通过线上平台购买,让“兴仁味道”走向全国。
对于游客而言,想要体验最正宗的兴仁五色糯米饭,有两个最佳选择:一是在农历三月三期间前往兴仁新屯镇,参与“三月三”活动,在纳当梯田旁的美食集市上,能吃到刚出锅的热乎糯米饭,还能观看布依族妇女现场演示染色工艺;二是选择兴仁本地老字号作坊的产品,这些作坊大多遵循传统工艺,如大山镇河坝村的农家作坊,用柴火蒸煮的五色糯米饭,比现代设备制作的更多一份烟火气。无论是作为伴手礼还是家庭美食,五色糯米饭都能让你感受到兴仁布依族的热情与匠心。
当夕阳为兴仁的梯田披上金光,蒸笼揭开的瞬间,黑、红、黄、紫、白五种色彩在热气中绽放,仿佛将整个春天的生机都浓缩其中。这碗五色糯米饭,是兴仁布依族对自然的感恩,对传统的坚守,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果你想体验最地道的黔西南民俗,不妨在明年三月三来到兴仁,让这碗充满故事的五彩美味,带你开启一场难忘的非遗文化之旅。无论是自己品尝还是馈赠亲友,兴仁“三月三”五色糯米饭都是不容错过的贵州特色美食,更是一份承载着千年文化的“味觉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