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贵州旅游导航 多彩黔东南旅游指南 芦笙舞艺术之乡雷山县南猛村

黔省游-贵州旅游指南

芦笙舞艺术之乡雷山县南猛村

时间:2015/1/6 来源:贵州旅游指南 作者:网络
2015年1月3日,雷山县南猛村苗族群众用精彩的芦笙舞庆祝全国首届苗族芦笙大赛。来自全国各地的65个代表队,628名选手参加比赛。1957年,南猛村苗族芦笙在国际舞台上展示成功后,文化部将南猛村命名为“芦笙舞艺术之乡”。

南猛村热情欢迎参赛选手和游客,各家各户都派代表到芦笙场接应前来参赛的代表队,以苗族传统的礼仪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傍晚的南猛村炊烟袅袅,各家各户杀鸡切肉,为客人准备丰盛的晚饭。到了晚上,全村一片欢腾,敬酒的歌声、猜拳声、男女青年游方吹奏的芦笙声在村里荡漾开来,无比欢腾与热闹。

据了解,南猛村享有“芦笙舞艺术之乡”的美称,这里民族风情浓郁,苗族文化浓厚,民族歌舞盛行,这里家家有芦笙,男女老幼能歌善舞。南猛芦笙舞曾代表中国到莫斯科出席世界青年和平联欢节,以其古朴高昂的芦笙舞曲让外国人感受到东方苗族文化魅力,第一次把芦笙艺术带到国际舞台,因此回国后南猛村被文化部命名为“芦笙舞艺术之乡”。南猛村还于2002年被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列入《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巴拉河乡村旅游示范村寨。被联合国专家列为“中国文化与发展伙伴关系项目村”。

1982年5月,南猛女子芦笙队被选出席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举行的“全国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她们以自吹自跳的崭新形式,别具一格的舞姿,洁白靓丽的服饰,神采飞扬地跳起“苗族女子芦笙舞”,被观众誉为“苗岭飞来的四只白天鹅”,享誉京华。

20世纪80年代初, 南猛人打破了过去女子不吹芦笙的旧习,年轻的苗家姑娘吹起了芦笙,并在过去芦笙舞曲的基础上传承创新,自吹自跳,吹出了新的曲调,跳出了新颖别致的舞步。南猛苗族女子边吹边跳芦笙的事传遍 省内外,成为破旧俗、立新风、传承创新的佳话。1982年5月,南猛女子芦笙队杨胜兰、杨胜春、王正春、余珍4人,被选出席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举行的“全国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她们以自吹 自跳的崭新形式,别具一格的舞姿,洁白靓丽的服饰,神采飞扬地跳起“苗族女子芦笙舞”,被观众誉为“苗岭飞来的四只白天鹅”,从而享誉京华,受到文化部和国家民委的表彰。雷山女子在她们的带动下,都相继吹起了 芦笙。

近几年来,日本、美国及国内的电视台、美术学院的新闻记者、专家学者均不惜徒步到南猛村考察、拍摄苗族芦笙文化,对南猛村浓郁的苗族风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该村现有30多名苗族青年男女长年在国内大中城市文艺 表演团队从事苗族芦笙歌舞表演。

南猛村位于雷山县城西北部,望丰河中游,距县城12公里。

全村沿山而居,依山傍水,古树参天,苗居木制吊脚楼依山而建,鳞次栉比。该村村民历来喜好苗族芦笙歌舞,男女老幼皆能歌善舞,酷爱芦笙吹奏艺术,尤擅高难度的芦笙舞蹈。南猛村的小孩从十一二岁就学吹芦笙,老 年直到六七十岁仍然喜吹芦笙。该村每年农历七月“卯节”开始,到农历十月过苗年期间,远及百里的苗族青年男女都赶来观光和学习芦笙吹奏技艺,人们身着节日盛装,聚集在河边沙滩斗牛场和寨中芦笙场上欢跳芦笙舞,一 连3-5天,日夜笙歌不绝,村寨的上空时时回荡着悠扬委婉的芦笙声。

南猛的芦笙曲调有50多种,芦笙舞常跳法有30多种,这些曲调和舞姿形式,都来之于现实生活,富有生活气息。如“斗鸡舞”、“斗雀舞”、“斗牛舞”,即为现实生活中的斗鸡、斗雀、斗牛等动作的加工升华,表演得惟 妙惟肖,极有情趣。还有“滚山珠”、“老虎戏猪”、“猴子掰包谷”、“溪边水车天天转”、“双人交换吹同跳”等难度大的民间芦笙舞技艺,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很浓,动作频率高且难。表演者不仅口吹足舞,而且随曲 调的变化,时而缓和,时而激越,时而优雅如舒云漫卷,时而腾挪如骏马奔腾;时而仰首,时而快步激进,有时连连翻滚,有时倒立伸腿;还有借助芦笙曲调传情、鹊桥相会的“讨花带”,秋波暗送,诙谐至极。雷山南猛的 芦笙舞蹈,在山区别具一格,赢得了“芦笙舞艺术之乡”的美称。

【雷山县南猛村位置电子地图】

【相关内容】:

来贵州旅游推荐

生态酱酒·今生是你
贵州导航
贵州便民助手
休闲
码上有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