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大利村坐卧在青山绿水间,是被列入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的侗族村落,全村有300户近1400位村民,寨中有保存完好的数百栋干栏式建筑,村民传承着做刺绣、唱侗歌、跳侗舞等古老习俗。
大利侗寨位于榕江县栽麻乡大利村境,坐落于利洞溪畔的深山幽谷之中,距省城东南约230公里,距县城东北23公里,距贵广高铁榕江站仅14公里,是一片远离尘埃与喧闹的净土,是一处让疲惫心灵得以憩息的最美家园。大利四围青山,古林苍苍,翠竹连片;寨外有古楠木林,遮天蔽日,风生鸟语;距村寨三华里的地方有一龙潭瀑布,竹林、古树林掩映环抱的溪沟交错纵横,从龙潭瀑布流出的溪水穿寨而过,在村寨上下周边有五公里以上的原始森林植被和众多溪流。距村寨一华里的地方,有一座清代图案别致、雕工精细的石雕古墓。
村寨楼房建筑除常见的侗族吊脚木楼外,还有颇具地方特色的四合木楼。现寨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四合木楼,始建于1781年,至今已有220年历史,它占地260平方米,楼高16.6米,宽14米,进深18.4米。寨中还有大小不同的五座风雨桥,实为侗乡所罕见,最长的风雨桥有30余米,最短的有10米,高3米左右,均为木质结构,顶篷以青瓦覆盖,有的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寨子充分体现了侗族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老人护村,古木佑寨”的传统理念。村寨仍保存和流传唱侗族大歌、演侗戏的习俗,寨子里有老年大歌队(60岁以上),中年妇女歌队、少年童声歌队。仍然传承男女青年“行歌坐夜”、对唱牛腿琴歌、牛腿琴说唱故事、“祭萨”、“哆耶”、“月也”等众多丰富有趣的民间习俗和文化活动。这里的文化底蕴深厚,个性鲜明、突出,是原生民族文化和原始自然生态完美结合、具有很高文化旅游价值的典型民族村寨。
大利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因之文物古迹甚多,有明代古萨坛1座,有清代中晚期古民居29幢、古粮仓10座、鼓楼1座、花桥5座、古戏楼1座、古井6口、石板古道4条、古碑3通和奇特的石雕古墓2座,另有古树128棵。独具韵味的传统节日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和吃新节,美食有糯米饭、盦肉、盦鱼和烧鱼。大利的侗族大歌属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12月,大利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9年被榕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贵州省誉为贵州省“魅力侗寨”,2012年6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评为贵州省“百村计划”保护工程贵州省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示范村寨”,同年12月被国家住建部公布为“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2013年3月大利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3月,大利侗寨被国家住建部公布为全国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同年6月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全国51个保护利用综合试点的传统村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