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贵州旅游导航 多彩黔南旅游指南 平塘县通州古镇麻翁屯堡(图)

黔省游-贵州旅游指南

平塘县通州古镇麻翁屯堡(图)

时间:2011/12/29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麻翁屯堡门

  料峭寒风中的麻翁屯堡已在平塘县通州古镇屹立了上百年,巨石城门在高高的山坡上孤独地陪伴着枯草残垣,一块长满青苔的记功碑,或许见证了曾经的刀光剑影。低头望处,古镇的异国往事已覆盖在一幢幢新楼之中……
  刻骨的异国母爱
  通州镇距离平塘县城50多公里,解放前曾是连接黔、桂两省的重要节点,明清时期兴盛一时。古镇至今仍然保存有当年传教士进入通州传教的遗址,以及一座年代久远的军事古堡。
  73岁的朱包善现在都不知道自己外国妈妈具体的名字,只记得她有金黄色的头发,微胖,“好像叫葛耐贞”。这个名字被平塘县通州镇老人所熟知,半个多世纪前她是通州镇基督教堂的传教士,朱包善只知道她来自瑞士,老一辈的通州人都称她为“葛小姐”。
  朱包善1938年出生,108天后亲生妈妈因病去世。来自异国的传教士葛小姐成为了他的养母,直到10年后的1948年,葛小姐因为眼疾离开中国回瑞士医治,从此沓无音讯。
  打开记忆的匣子,朱包善老泪纵横。
  民国十三年,朱包善的父亲因为“米贵”(闹饥荒)被迫到葛小姐的教堂打长工谋生,因为忠诚赢得了葛小姐的信任。几年后朱包善的母亲从外地逃难来到通州,同样被葛小姐收留,负责收发往来邮件。民国二十六年,在葛小姐的安排下,朱包善的父亲母亲成婚,次年朱包善出生。
  108天后,朱包善母亲因为心脏病去世,襁褓中的朱包善被葛小姐收养。朱包善说,在自己的记忆里,葛小姐的穿着与当地人一样,不过更喜欢穿白颜色的衣物,能够说流利的通州本地话。葛小姐还养了一些当地的母牛,母牛产仔后,就能让大家喝到牛奶。“头一天晚上,把牛奶挤到一个大碗里,第二天起床将牛奶表层去掉,加热后就可以喝了。”除了牛奶,葛小姐只喝粥和吃自制的长条形面包。
  年幼的朱包善与葛小姐同吃并睡在一张床上。他从来没有叫过她一声妈妈,但从小沐浴在这个外国女人的母爱中,“是她把我抚养长大并让我读书”。即便是现在,在这个70多岁的老人心中,葛小姐是一个精通医术、对所有人都会付出爱心的女人——某某被土匪砍伤了手臂,葛小姐曾帮他截肢;某某的脸被豺狗咬伤,也是葛小姐治好的,病人经济困难的,葛小姐不收取费用。
  朱包善和这个外国妈妈一同居住在一幢离教堂不远处的房子里,解放后一直被作为镇政府办公用地,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
  打开深锁的庭院大门,朱包善指着这所老屋前面的石抱说,这里前后有两个石梯,所有的石抱上都刻着他所不认识的法文,后院的一个石抱上刻着阿拉伯数字的 “1913”。据说,这所院子前后共修了十年,也就是1903年开始修建,那么石刻上的时期就应该是建筑落成的时间了。后院有两棵高大的银杏树,金黄色的落叶铺满了整个院子。
  朱包善与葛小姐曾经有过合影,但早已丢失,对这个外国妈妈的印象,全部留在了记忆深处。葛小姐临别时曾经叮嘱过朱包善一定要看护好这个院子,60多年过去了,朱包善一直坚守着这个承诺。
  现在的朱包善,有一个双眼失明并且痴呆的妻子,膝下有两个女儿,一个13岁,另一个10岁。全家人的生活重担全压在他的肩上。
  也许是早年接受的教育,朱包善对人彬彬有礼,一起吃午饭的时候,双脚并立,并用双手接过别人递上的筷子,见有镇干部同桌,他敏捷地站起来为其让座。
  镇上人都管朱包善叫“祖公”,这是布依人对老人的尊称。每到晴天,镇上人总会看到祖公戴着一副老花镜,坐在院子里捧着圣经阅读,身后是一间破旧的房屋……
  曾经有人问过朱包善,想没想过找葛小姐,“怎么会不想?!但这要到瑞士国才能找到”。
  根据朱包善的回忆,葛小姐1948年离开中国时是73岁,如果是那样的话,这位老人已经离世。但朱包善一直保存着那份刻骨的记忆——每天清晨,外国妈妈沐着阳光在院子里浇花……
  上百年的古堡记忆
  麻翁古屯堡,位于平塘县通州镇新星村麻翁村民组的营盘山上。站在屯堡的城墙上极目远望,绵延数里的田园、村庄、树林、小河等尽收眼底。
   73岁的黄光泽一个月前才从古屯里搬出来,住进了儿子们的新居。按他的回忆,他的家族是这个石城的开拓者。由于世代在堡上居住,平平安安,因此也把这个石城称为“永安营”。“我还记得不少人提着长枪在营盘的城墙上行走。”黄光泽回忆。
   黄光泽不能说出祖辈是何年从外迁入,只听到父辈们讲,黄家来到营盘山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野。曾经有人说,这个营盘是明代所建,另有人表示,这些石墙石堡全是清朝末期的产物。
   通州中学教师李金喜称,清朝乾隆六年,江西宁江府有一黄姓家族为逃避战乱迁徒到通州。当时这里是一个兵荒马乱、土匪横行的是非之地,人生地不熟的黄氏家族日子过得不太平。后来他们发现麻翁有座地势险要的山,山顶还有城墙,是一个安全的居住地,于是举家搬迁上去,就地砍树造房,开垦荒地,过着比较独立清静的日子。“在当时,屯堡南门口有一棵碗口粗细笔直的枫香树,黄家把它封为守门护家的神树,于是在树上刻了‘哈大将军’四个字以图吉利。”
      不过古屯堡后来被土匪占据,直至人民解放军解放贵州才攻下古屯堡,消灭了盘踞多年的土匪,哈大将军树也毁于当时的战火中。
     尽管麻翁古屯堡几经易主,历经多次战乱,但黄氏家族始终安然无恙,他们自己说是受哈大将军树的保佑,才能永远在此安身,所以黄家又把麻翁古屯堡叫永安营。
   现在,麻翁屯堡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当地一本用石头堆砌的史书。屯堡周长约一华里,设有西北门、东门、南门三道。十余户民居分散罗列其中,部分房屋因年久失修,主人已经搬下山居住。城中一道锃亮的十米石径格外引人注目,两侧的土墙内侧包裹着新建的木屋。一个六旬老翁称,外面的土墙垮塌后,他们的父辈买来木材在原址内侧修建了新屋。
   铭记了上百年刀光剑影的石墙,如今仍然屹立在营盘山上。“这个土坑曾是土匪们的弹药库,解放后曾经挖出过瓷碗瓷瓶……”现在的居民只能从断断续续的传说中回味麻翁古屯堡的历史。

【相关内容】:

    来贵州旅游推荐

    生态酱酒·今生是你
    贵州导航
    贵州便民助手
    休闲
    码上有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