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繁叶茂处 乡愁入梦来——遵义花茂村的特色村寨振兴之路
在黔北高原的群山之间,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犹如一颗璀璨明珠,从昔日“荒草丛生”的“荒茅田”,蜕变为“花繁叶茂”的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这片9.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5166名村民用十年蝶变,书写出兼具红色底蕴、非遗韵味、田园诗意的特色村寨答卷,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鲜活样板。
红色基因铸魂 乡愁底色增韵
花茂村的红色记忆源远流长,1935年苟坝会议期间,红军曾在此停留住宿,红色基因深深融入村寨肌理。如今,村内完好保留的红军住宿遗迹与“红色之家”主题农家乐相映成趣,“一街一园一家两小道”的红色旅游线路串联起乡愁小道、红色文化园等景点,让游客在行走间触摸历史。2025年11月,中央宣讲团走进村里的陶艺馆,与村民围坐交流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将红色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新要求紧密结合,让红色文化成为村寨发展的精神引擎。
非遗活化赋能 匠心传承焕新
作为花茂村最鲜明的文化标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茂土陶正焕发新生。清光绪年间兴起的制陶技艺,依托当地独特的“白鳝泥”资源,经四代传承人坚守创新,从昔日的实用器皿升级为文旅特色工艺品。如今,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上,母先才的陶艺馆内50台体验机常年供不应求,电窑替代土窑让成品率达99%,电商平台让土陶产品远销全国,传承人年稳定收入超30万元。2025年,母先才计划新建土陶展览馆,用现代技术还原古法拉坯、烧窑技艺,让传统工艺代代相传。
与之相得益彰的古法造纸技艺同样生机盎然。返乡创业青年张胜迪将本地构树皮经12道工序制成纸张,融入花草元素创作的纸浆压花画、油纸伞等文创产品,不仅成为游客争相收藏的“乡愁信物”,更被25国使节定制。2025年以来,张胜迪持续深化技艺与旅游的融合,让这门千年手艺成为村寨文化名片。
农旅融合共生 产业兴旺富民
以“村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的九丰现代高效农业园区,是花茂村产业振兴的核心载体。34个智能大棚内,蔬菜、食用菌长势喜人,“稻+鸭”立体种养模式让1214亩农田实现生态循环。创新推出的“我在花茂有块田”认养项目,让城市家庭沉浸式体验农耕乐趣,年接待研学学生超2万人次。2023年,全村接待游客11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0多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7万元,村级集体经济积累达1402万元。
如今的花茂村,28家特色店铺与4家文化企业集聚,盬子鸡、稻花鱼等乡愁美食香飘街巷,“春日音乐会”“田野飞花令”等文娱活动四季不断。7家乡村旅馆、13家特色农家乐提供本土化体验,500个停车位、全覆盖的5G网络与100%的污水治理率,让游客来得舒心、住得安心。
生态宜居筑巢 和美善治聚力
小青瓦、白粉墙、雕花窗的黔北民居错落有致,4000余亩绿化树木与8.8公里生态河道勾勒出宜居画卷。花茂村坚持“两改两治理”,实现道路硬化、安全饮水、燃气入户全覆盖,太阳能路灯照亮乡间小道,人工湿地让污水变清流。12个网格化治理单元与“110”服务机制,让“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村民笑脸墙成为和美乡风最生动的注脚。
2025年,花茂村的振兴故事仍在续写:返乡青年计划引入人工智能打造智慧乡村,非遗传承人与学校合作开设陶艺实践课,“乡愁集市”IP持续释放文旅活力。从“荒茅田”到“花繁叶茂”,花茂村以红色为魂、文化为根、生态为基、产业为脉,走出了一条特色村寨高质量发展之路。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乡愁,每一项产业都承载着希望。未来,花茂村将继续深耕农文旅融合,守护非遗瑰宝,擦亮生态底色,让这座黔北特色村寨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成为更多人心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想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