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大的林下淫羊藿标准化种植基地——江口县
在贵州的东北部,有一座美丽的小城——江口县。这里不仅有风光旖旎的梵净山,更有一项在全国都颇具影响力的特色产业——林下淫羊藿种植。如今,江口县已成功建成全国最大的林下淫羊藿标准化种植基地,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江口县地处武陵山脉梵净山南麓,森林覆盖率高达80.02%。这里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为淫羊藿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自然环境。淫羊藿,又名“仙灵脾”,作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阴湿环境,而江口县广袤的林地正好满足了它的生长需求。在这片郁郁葱葱的山林间,淫羊藿找到了理想的栖息之所,得以茁壮成长。
规模化与标准化的产业之路
近年来,江口县将林下中药材产业视为“一把手”工程,全力推动淫羊藿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县的林下淫羊藿种植面积已达1.4万亩,规模宏大。为了确保种植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江口县构建了一套完善的标准化种植体系。从种苗的选育到田间的管理,再到最后的采收,每一个环节都严格遵循标准执行。例如,在种苗选育方面,江口县的淫羊藿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已入选第一批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名单,其淫羊藿资源圃也被认定为贵州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这为优质种苗的供应提供了坚实保障,从源头上确保了产品的质量。
同时,江口县还积极引入先进的种植技术与设备,提升种植效率与质量。在田间管理中,运用现代化的灌溉与施肥技术,精准控制水分与养分的供给,促进淫羊藿的健康生长。并且,通过建立智能化的监测系统,实时掌握淫羊藿的生长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这种规模化与标准化的种植模式,使得江口县的淫羊藿产业在全国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标杆。
完善的产业链条
除了种植环节,江口县还注重淫羊藿产业的上下游延伸,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在加工方面,已建成2条初加工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2000吨。这些生产线采用先进的加工工艺,对采收后的淫羊藿进行科学处理,最大程度保留其药用成分,提升产品附加值。在销售环节,江口县积极拓展市场渠道,与众多药企、药材经销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将江口县的淫羊藿产品推向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此外,江口县还在积极探索淫羊藿的深加工领域,研发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如淫羊藿提取物、淫羊藿保健品等,进一步提升产业的经济效益。
创新的产业模式带动多方共赢
为了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产业发展,江口县创新推行“龙头企业+地方平台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龙头企业发挥其在技术、市场和资金方面的优势,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制定种植标准和产品销售;地方平台企业或合作社则组织农户进行种植,并为农户提供服务与支持;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和参与种植、管护等工作,获得稳定的收入。例如,国药集团同济堂(贵州)制药有限公司落户江口后,与当地的合作社和农户紧密合作,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村集体经济还探索出“股金+薪金+奖金”的“三金”模式,激发了村集体、村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实现了多方共赢。这种创新的产业模式,不仅推动了淫羊藿产业的快速发展,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绿色发展的典范
林下淫羊藿产业的发展,不仅为江口县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从生态角度来看,这种“不砍树、不毁林、不占良田”的林下种植模式,充分利用了林地资源,实现了森林资源的立体开发与综合利用,有效促进了生态保护与修复。从社会角度来看,该产业带动了大量群众就业增收。目前,已带动5000余名群众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照顾家庭与增加收入两不误。同时,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农村经济的繁荣,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江口县的林下淫羊藿标准化种植基地,是一次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成功实践。通过科学规划、创新发展,江口县在林下经济领域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发展之路。未来,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与拓展,江口县的林下淫羊藿产业必将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为当地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