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兴高铁:贵州“市市通高铁”的收官之作,喀斯特上的交通奇迹
在贵州“地无三尺平”的群峰之间,一条串联起盘州与兴义的“钢铁巨龙”正加速成型。它就是盘兴高铁——这条全长约98.3公里的线路,不仅是贵州省实现“市市通高铁”目标的最后一块拼图,更以90.66%的桥隧比书写着中国高铁建设的新传奇,即将为黔中大地铺就一条民生改善与经济腾飞的快车道。
一、里程碑意义:补全贵州高铁网络的关键一笔
盘兴高铁的特殊价值,首先体现在它对贵州交通版图的“收官”意义。作为国家“十三五”交通扶贫“双百”工程中的重点项目,这条连接六盘水市盘州市与黔西南州兴义市的高铁,自沪昆客运专线盘州站引出,经盘州市石桥镇、响水镇、保田镇,进入兴义市清水河镇,最终止于兴义南站,全线在贵州省境内形成闭合的交通节点。
2025年9月,随着57201次检测车从盘州站驶出,盘兴高铁正式启动联调联试,标志着工程进入验收关键阶段,向预计11月底开通运营的目标稳步迈进。通车后,贵阳至兴义的通行时间将从过去的5小时压缩至2小时以内,贵阳与省内8个市(州)中心城市将全面形成“1-2小时高铁交通圈”,黔西南州也将彻底结束州府不通高铁的历史,全面融入全国高铁网络。
全线设有的3座车站各有定位:改建的盘州站作为接轨站,衔接沪昆高铁大动脉;新建的保田站服务沿线乡镇发展;兴义南站则紧邻万峰林机场,预留了动车组存车场、高铁物流基地及多条规划铁路的衔接条件,未来将成为黔西南的综合交通枢纽。
二、工程奇迹:在喀斯特地貌上“穿隧架桥”
贵州喀斯特地貌的溶洞、断层、高瓦斯等地质难题,曾是交通建设的“拦路虎”,而盘兴高铁用90.66%的桥隧比给出了最硬核的回应——这一比例不仅是贵州已建高铁中的最高值,更彰显了中国高铁建设的技术实力。
全线38座隧道总长68.36公里,占线路长度的69.51%,其中全长13300米的妥乐隧道堪称“地质博物馆”。这座全线最长的隧道地处云贵高原溶蚀构造低中山区域,最大相对高差达715米,施工中需攻克岩溶富水、突泥涌水、大变形等多重难题。建设团队采用超前水平钻探、TSP超前地质预报等技术,设置6个工作区段同步施工,最终实现安全贯通,为全线隧道工程画上圆满句号。
另一座控制性工程保田隧道则上演了“双线交汇”的奇观——隧道下穿既有威红铁路,且自身全长11.2公里,存在高瓦斯风险。施工方不仅对所有设备进行防爆处理,还建立严格的瓦斯监测制度,通过精细化管理确保了施工安全与既有线路运营安全,成为贵州交通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的生动见证。
桥梁工程同样亮点纷呈,45座桥梁总长20.57公里,在群山之间架起“空中走廊”。为应对线路最大30‰的坡道挑战(相当于每1000米高差30米),铺轨阶段首次采用内燃机车重联牵引无线同步操纵系统,并搭配智能道砟摊铺机等6种智能化设备,实现单日最高铺设2公里轨道的效率,彰显了“智能建造”的优势。
三、民生动脉:激活黔西南发展新动能
盘兴高铁的价值,早已超越交通基础设施本身,成为带动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金钥匙”。对黔西南州而言,这条高铁彻底打破了过去的“末梢困境”,让“黔货出山”与“客流入黔”实现双向奔赴。
在产业层面,高铁将显著降低物流成本。据测算,高铁运输相比公路运输可降低40%的物流成本,这对盘州的煤炭、兴义的金矿等大宗商品运输意义重大。更值得期待的是,六盘水猕猴桃、兴仁薏仁米、安龙饵块粑、刺梨果等特色农产品将借高铁冷链快速直达市场,破解“酒香巷子深”的难题。兴义南站预留的高铁物流基地,未来还将为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支撑。
在旅游领域,高铁将串联起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马岭河峡谷、万峰林等优质景区。兴义市现有景区年接待游客超3000万人次,高铁开通后预计旅游人次将增长30%以上,“交通+旅游”的融合效应将推动当地旅游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型,让“多彩贵州”的名片更加闪亮。
对沿线群众而言,高铁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便利。通车后,兴义群众到贵阳求学、就医的时间缩短三分之二,城乡间的商贸往来、文化交流将更加频繁。保田等乡镇借助高铁站的辐射,有望吸引人口聚集、产业落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钢轨铺就的贵州新未来
从2021年全线开工到2025年联调联试,盘兴高铁的建设历程,是贵州交通跨越发展的缩影。它用90.66%的桥隧比驯服了喀斯特地貌的崎岖,用2小时的时空压缩重塑了省内经济地理格局,更用“市市通高铁”的圆满收官,为贵州高质量发展铺就坚实基础。
当第一列高铁驶过妥乐隧道、穿越万峰林畔,带来的不仅是便捷的出行,更是沿线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遇。这条钢铁巨龙,终将在黔中大地奏响富民强省的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