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8日,随着历时4年建设的盘兴高铁正式通车,黔西南州彻底接入贵州高铁主网络——这条全长99公里、桥隧比近91%的“山地高铁奇迹”,不仅打通了贵州高铁网络的“最后一公里”,更标志着贵州成为西南地区首个实现“市市通高铁”的省份。从“地无三尺平”的交通困局到“市州中心全贯通”的历史跨越,贵州用十余年时间,在喀斯特群山间织就了一张连接未来的高铁网,为西南地区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盘兴高铁:破解“地质难题”的“圆梦之路”
盘兴高铁的通车,是贵州高铁建设史上的一次“硬核突破”。线路自沪昆客专盘州站引出,经盘州进入黔西南州兴义市,沿途穿越被称为“地质博物馆”的复杂地貌——岩溶发育区、高瓦斯地层、断层破碎带等世界级施工难题密集分布,建设团队以科技破题,创新采用微震监测、超前地质预报等技术,建成妥乐隧道、保田隧道、海子河1号转体桥等一批控制性工程,最终实现桥隧比近91%的贵州高铁建设纪录。
这条设计时速250公里的高铁,带来的是时空距离的“革命性压缩”:贵阳至兴义的通行时间从过去的4小时缩短至2小时以内,黔西南298万群众“家门口坐高铁”的梦想照进现实。兴义南站以近2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成为黔西南新地标,站房融合万峰林“山水长卷”设计,将地域生态特色与交通功能完美结合,成为贵州“高铁+文化”的典型符号。
从“追赶”到“领跑”:贵州立体交通网的十年蝶变
盘兴高铁的通车,并非孤立的“单点突破”,而是贵州十余年交通建设“加速度”的缩影。2014年,贵广高铁开通,贵州告别“无高铁时代”;此后,沪昆高铁、渝贵铁路、成贵高铁、贵南高铁相继通车,一张以贵阳为中心的高铁网快速织就。截至2025年,贵州高铁里程已超1900公里,形成17个铁路出省通道(含6个高铁通道),覆盖54个县(市、区)中的39个,构建起“省内1-2小时、周边省会4小时、长三角6小时、京津冀8小时”的高铁交通圈。
不止于高铁,贵州已构建起“铁公机水”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高速公路里程突破9500公里,2015年便实现“县县通高速”,“六横七纵八联”路网贯通全省;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2000万人次,“一干十三支”机场格局加速成型,铜仁德江机场即将通航;乌江航运中断20多年后于2021年复航,构皮滩3级升船机实现500吨级货船通江达海,目前乌江渡-龚滩段扩能工程正推进,未来将通航1000吨级船舶。
“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交通变革,让曾“不沿边、不沿江、不沿海”的贵州,逐渐成为西南陆路交通枢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时强调的,贵州正“用好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中找准了新定位。
高铁赋能:激活开放、产业与民生的“乘数效应”
“市市通高铁”不仅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更成为贵州重塑区域经济格局、放大比较优势的“关键变量”。在开放维度,贵州依托高铁网络强化“四向通道”:东向通过沪昆、贵广高铁连接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贵州轮胎、海信等企业的产品借贵阳国际陆港“一单制”多式联运,综合物流成本下降20%;西向借渝贵、成贵高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遵义道真自治县通过银白高速、道武高速融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道真·重庆产业园承接产业转移,绿色食品、健康医药等产业蓬勃发展;南向则以贵南高铁为纽带,对接北部湾经济区,贵州贵航新能源的铝壳电池、忠辉重工的观光车远销东南亚,东南亚已成为贵州外贸的“稳定市场”。
产业发展层面,“高铁+”融合模式释放强劲动能。文旅领域,高铁串联万峰林、马岭河峡谷等世界级旅游资源,“快旅慢游”服务体系加速形成,万峰林旅游集团已推出“高铁+景区”一站式动线,旅拍、研学等新业态吸引更多游客;农业领域,豌豆尖、鸡蛋、刺梨汁等生态农产品借高铁快速直达大湾区,破解“出山难”问题;数字经济领域,交通便利与气候优势叠加,吸引更多企业和人才落地,推动“核心研发在贵阳、配套环节在各地”的产业链分工,数智产业集群竞争力持续提升。
民生改善的成效更直接可感:盘州学子陶乃威过去往返兴义求学需纠结“火车少、客车慢”,如今30分钟高铁即可直达;兴义南盘江镇务工者黄利蒙曾因“长途客车耗一天”难与家人团聚,现在“周末坐高铁回家”成为可能;58岁的兴义居民陈美芬期待着“坐着高铁去贵阳走亲戚”的新生活。此外,高铁还推动沿线乡镇特色资源对接市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各族群众。
新起点:从“路网覆盖”到“高质量发展”的跨越
站在“市市通高铁”的新起点,贵州并未停下脚步。贵州省提出,“十五五”期间将进一步统筹西部陆海新通道“硬联通”与“软联通”,畅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学界提出的“渝黔桂运河”构想,更有望构建“铁路+公路+水运”三位一体格局,让贵州从“思想上成为开放前沿地带”。
从湘黔铁路时代“铁路修到苗家寨”的期盼,到如今“市市通高铁”的现实,贵州的交通巨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缩影。正如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黄强所言,“盘兴高铁的通车不是终点,而是贵州迈向更高水平开放、更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未来,贵州将以高铁为基,持续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高质量发展新路”上加速前行,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更多“贵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