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特产导航   黔西南州特产   安龙冲冲糕 [内容]

荷城寻味:安龙冲冲糕的烟火名片

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的小吃一条街和青创市集上,总能看见蒸腾着白汽的铜制器具 —— 这便是承载着当地人童年记忆的冲冲糕。作为黔西南州传统手工小吃的代表,它虽未单独列入安龙县级非遗名录,却依托州内成熟的冲冲糕制作技艺传承体系,成为 “中国剪粉之乡” 安龙另一张味觉名片,连金台资讯等权威媒体都曾点赞其 “香甜松软的独特口感”。


匠心独运:三大特色成就地道风味

1. 百年工艺的 “仪式感”

冲冲糕的名字源自制作时蒸汽 “冲冲上冒” 的场景,也藏着古法技艺的讲究:选用安龙本地籼糯米与大米按比例混合,经石磨细研成粉,加温水调成细腻面糊。特制的铜制 “冲冲筒” 模具内壁刷油,倒入面糊后架在蒸汽炉上,3-5 分钟后开盖瞬间,米香便随白汽弥漫开来。这种现蒸现做的方式,让每一份冲冲糕都带着刚出炉的温热。

2. 天然配料的 “层次感”

安龙冲冲糕的灵魂在配料:蒸好的糕体松软如棉,撒上本地炒香的花生碎、白芝麻,淋一勺古法红糖浆,有的摊主还会加一勺玫瑰糖或冬瓜条碎。入口先是红糖的温润甜意,接着是米糕的绵软,咀嚼间又能尝到坚果的香脆,多重滋味在舌尖层层化开,却甜而不腻。

3. 地域基因的 “亲切感”

作为山地小吃,它自带 “接地气” 属性:原料取自安龙盛产的糯米,制作工具轻便易携,早年街头巷尾的摊主挑着担子就能开张。如今在小吃一条街,5 元一碗的价格就能尝到,热乎的口感配上 “吃了长高” 的民间寓意,成了大人哄孩子的 “甜蜜法宝”。




烟火传承:从童年记忆到文旅符号

冲冲糕在安龙的传承,藏着两代人的情感:老一辈记得物资匮乏时,能吃上一块是难得的犒赏;年轻人则在青创市集的摊位前,为这口 “古早味” 驻足。它虽没有如安龙饵块粑般列入非遗名录,但与剪粉、沙糕等美食共同构成安龙的 “味觉地图”,连外地游客都忍不住称赞 “这是别处吃不到的软糯香甜”。


安龙寻糕:这份甜蜜去哪找?

核心点位:安龙小吃一条街(近招堤景区)、青创市集,清晨至午后时段最易遇到摆摊的手艺人;

隐藏吃法:可要求多加一勺本地刺梨蜜,酸甜果香与米香更配;

搭配推荐:配一碗凉剪粉,甜咸交织,感受地道安龙早餐风味。


一块小小的冲冲糕,是安龙人用糯米与蒸汽酿出的甜蜜。它没有复杂技法,却凭百年传承的手艺、天然的食材,在荷城的烟火气里站稳了脚跟。若你来安龙赏荷,不妨拐进小吃街,叫一份温热的冲冲糕 —— 这口带着乡愁的甜,会让你读懂这座城的温柔。


附:

【安龙冲冲糕的起源】

结合贵州冲冲糕的整体历史脉络与黔西南州(含安龙县)的地域传承特征,安龙冲冲糕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在百年民间实践中融合了移民技艺、山地资源与市井智慧,形成了兼具共性与本地特色的发展轨迹:

起源根基:明清移民文化与糯米技艺的碰撞

安龙冲冲糕的技艺源头与贵州多地冲冲糕一脉相承,可追溯至明朝屯堡文化与清代民间饮食创新。明初“调北征南”时,屯堡人从江南带入糯米加工技艺,在黔西南喀斯特山地中与本地竹资源、糯米品种结合,催生了“竹筒蒸制米糕”的雏形。至清代,这一技法在民间进一步成熟,相传有手艺人专为家中老人创制软糯易消化的米糕,通过蒸汽快速蒸熟并“顶压冲出”成型,因制作时的标志性动作得名“冲冲糕”。

安龙作为黔西南州历史重镇,明清时期已是滇黔桂商贸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往来客商带动了饮食技艺的交流融合。本地盛产的籼糯米、古法红糖等食材,为冲冲糕的本地化改良提供了物质基础——相较于贵州其他地区,安龙冲冲糕更早采用本地大米与糯米按比例调配,既保留软糯口感,又适配山地居民的饮食习惯。


地域传承:百年技艺的安龙本土化演进

清末至民国时期,冲冲糕制作技艺在安龙形成稳定传承脉络。这一阶段,黔西南州(含安龙周边)已出现明确的家族传承案例,如兴义赵满娘冲冲糕家族可追溯至清光绪晚期,其先祖从四川迁徙至贵州后习得技艺,后传入黔西南各地,安龙街头的流动摊贩多受此技艺体系影响。这些手艺人将安龙特色融入制作:选用招堤周边的优质糯米,以本地红砂糖替代白糖,搭配现炒的本地花生碎、芝麻,形成“米香醇厚、甜而不腻”的独特风味。

值得注意的是,安龙冲冲糕的传承始终与市井生活深度绑定。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街头挑着铜制蒸具的摊主成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5分钟现蒸现卖的效率、温热软糯的口感,使其成为孩童期盼的“甜蜜犒赏”,这种场景化传承让技艺得以跨越generations延续。


文化印记:从生存食物到地域味觉符号

安龙冲冲糕的历史发展始终贴合本地文化特质:作为“荷城”,其配料中曾融入莲子碎等荷乡物产,与招堤荷花文化形成隐性呼应;而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布依族古法红糖制作技艺、苗族对糯米食材的处理经验,均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冲冲糕的风味调配。

虽无单独的安龙县级非遗名录记载,但安龙冲冲糕已纳入黔西南州传统小吃传承体系。2014年,黔西南赵满娘冲冲糕(与安龙技艺同源)获评“贵州省名小吃”,2015年更登上央视《走遍中国》栏目,印证了包括安龙在内的黔西南冲冲糕传承的权威性与影响力。如今,安龙小吃街的手艺人仍沿用“铜壶蒸制、顶压出糕”的古法,一块温热的冲冲糕既是对明清技艺的延续,也是安龙人乡愁的味觉载体。

从明清移民的生存智慧,到民国市井的烟火记忆,再到当代的文旅符号,安龙冲冲糕的历史始终围绕“本土食材+手工技艺+生活需求”展开。它或许没有显赫的宫廷渊源,却在百年民间实践中,成为镌刻着黔西南山地印记的“甜蜜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