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城安龙的“舌尖名片”
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的古城街巷里,藏着一款传承两百年的古法糕点——詹记沙糕。它既是安龙人清晨配茶的“老味道”,也是游客离境时必带的伴手礼,更被安龙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认定为“黔西南州传统风味小吃典型代表”,成为解读安龙饮食文化的重要密码。
核心亮点:两百年传承的“匠心密码”
1.历史溯源:黄家手艺,詹家传承
詹记沙糕的故事始于两百年前的安龙北门坡黄姓人家,最初是当地市井热销的民间小吃。上世纪70年代,黄礼淑沿用古法制作沙糕声名渐起;1985年,其子詹从新接过手艺开设店铺,凭借地道风味迅速走红;如今已传至第六代传承人詹明翠手中,安龙原北门坡詹记沙糕店仍是县城里的“网红打卡点”。从家族手艺到地方名片,它承载着安龙40余年可考的饮食文化记忆。
2.原料较真:只选安龙本地风物
沙糕的灵魂在原料,詹记始终坚守“本地取材”原则:
米香基底:精选安龙山间种植的优质糯米与香米,颗粒饱满、米香浓郁,为沙糕奠定松软口感;
甜润核心:采用南北盘江流域的土制蔗糖,经古法熬制过滤去浊,甜而不齁且带焦香;
风味点睛:本地苏麻、白芝麻经筛选、炒脆、捣粉,每一口都能嚼到坚果的酥脆香气。
正如贵州广播电视台报道,“全本地原料是詹记沙糕的底气”。
3.工艺守真:五道古法出好糕
从原料到成品,需经五道繁琐工序,全程手工操作:
①淘米磨粉:糯米与香米淘洗后磨成细粉,用细箩筛去杂质,确保粉质细腻无颗粒;
②炒料制粉:苏麻、芝麻炒至金黄酥脆,捣成粉末备用;
③熬糖调浆:土红糖加水熬至黏稠,过滤掉杂质制成纯净糖浆;
④入模成型:米粉与糖浆拌匀,填入特制木模压实,压出方正造型;
⑤蒸制出香:上笼蒸制半小时,待糕体洁白发亮、香气溢出即可。
这套工艺被浙江大学区域美食研究项目收录为“传统糕点技艺活样本”。
4.风味独特:松糯香甜的“舌尖体验”
掰开一块詹记沙糕,能看到糕体洁白方正、质地紧实却不结块。入口先是苏麻与芝麻的脆香,接着是糯米的松软柔韧,最后是红糖的温润回甘,甜而不腻、唇齿留香,完全没有普通糕点的“噎口感”。凉食时柔韧有嚼劲,加热后米香更浓郁,搭配安龙本地绿茶堪称绝配,这也是它能成为“安龙人日常零食”的原因。
权威背书:从市井小吃到文化符号
政府认可:安龙县文体广电旅游局明确指出,詹记沙糕“承载安龙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与经济价值”,并纳入地方饮食文化研究项目;
媒体推荐:贵州广播电视台在“黔货出山”专题中重点推介,称其“入口松糯香甜,是安龙美食代表”;中国日报网采风团探访安龙小吃街时,将其列为“必尝经典”;
口碑认证:在安龙古城北门坡的老店,每天清晨都有市民排队购买,游客则多批量选购作为伴手礼,“詹记沙糕”已成为安龙旅游的“隐形名片”。
一口沙糕,品味安龙的烟火与传承
从两百年前的黄氏小摊到如今的百年字号,詹记沙糕的味道从未改变——那是安龙的米、安龙的糖、安龙人的手艺。如果你来到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不妨去北门坡的老店买上一盒,在荷香缭绕中尝一口古法香甜;即便身在异乡,也能通过当地特产店购得这份“安龙记忆”。毕竟,这一块小小的沙糕里,藏着山地小城最实在的烟火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