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城藏珍味,百年瓦饵香
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这座沉淀着南明历史记忆的 “荷城” 里,孙记瓦饵糕是穿越百年的味觉符号。从明末清初南明永历帝驻跸时的宫廷点心,到如今安龙人舌尖的乡愁滋味,这道历经五代传承的糕点,以古法工艺锁住米香与红糖甜,被贵州广播电视台誉为 “安龙美食文化的活化石”,更成为当地农特产品一张亮眼名片。
核心亮点:解锁孙记瓦饵糕的四大独特密码
1. 历史底蕴:南明宫廷的风味传承(权威溯源)
孙记瓦饵糕的起源可追溯至明末清初,据安龙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史料记载,南明永历帝驻跸安龙期间,嫔妃与皇子常派人前往孙记作坊采购此糕解馋。从钟鼓楼旁的老作坊到如今的泓福小区门店,孙氏家族坚守祖训,将这道宫廷美味传承近四百年,成为安龙 “山地饮食技艺” 的活态见证。2024 年,其制作技艺还亮相全国高校乡村振兴网络技能大赛,向全国展现安龙传统美食魅力。
2. 原料甄选:地理标志加持的生态基底
安龙好米出好糕:精选安龙本地优质粘米与地理标志产品 “安龙红谷” 配比,其中安龙红谷经农业农村部认证,种植于 1000 亩生态基地,米粒细长、清香软糯,冷饭不回生,为瓦饵糕奠定细腻口感。2018 年安龙红谷年产量达 5.6 万吨,为孙记提供稳定原料保障。
古法红糖添醇香:采用安龙坡脚小作坊独产的府糖(红糖),经烘干、熬制、过滤等多道工序制成,无工业添加剂,甜润不齁,与米香形成绝佳配比。
天然辅料守本真:搭配本地熟米饭与黄豆调浆,遵循《贵州碗饵糕 (安龙风味) 烹饪技术规范》,从源头把控品质。
3. 工艺坚守:五代传承的古法匠心
五道工序的时光沉淀:严格遵循 “淘米→泡米→磨浆→发酵→蒸制” 古法,米需浸泡 6 小时至手指能捏碎,磨浆需达到 “滴浆成线” 的细腻度,发酵则用土陶酵缸静置 24 小时,确保糕体形成均匀蜂窝状。
器物与手艺的共鸣:沿用竹编碗状模具盛装米浆,蒸制时 “大火上汽后转中火 15 分钟”,出锅后糕体色泽黄润、外型饱满,内层小眼孔横竖相连,这是机器生产无法复刻的手工印记。如今第三代传承人仍坚守作坊,从原料筛选到蒸制出锅全程亲力亲为,守护老味道。
4. 风味体验:多感官交织的舌尖享受
视觉:黄润蜂窝的诱人模样
刚出锅的瓦饵糕油润光洁,像一个个小巧的金碗,掰开后内部蜂窝状气孔均匀有序,是发酵充分的最佳证明,光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开。
嗅觉:米香红糖的双重暴击
揭开蒸笼的瞬间,先是粘米的清甜米香扑鼻而来,紧接着古法红糖的醇厚甜香萦绕鼻尖,没有杂味,只有食材本身的纯粹香气。
味觉:松软香甜的层次碰撞
一口咬下,糕体松软却不塌散,牙齿陷入时能感受到细微的弹性,米香在口中慢慢散开,红糖的甜恰到好处,不腻不齁,咽下去后喉间还留着淡淡回甘,老人小孩都爱吃。
权威背书:政企共护的品质招牌
孙记瓦饵糕的品质背后,是安龙县政府的全力扶持。作为 “公司 + 合作社 + 基地” 产业模式的受益者,其原料直接对接安龙红谷种植基地,纳入县农特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从种植到加工全程遵循 NY/T391 绿色食品标准。安龙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在《区域美食文化研究项目文件》中明确将其列为 “安龙传统糕点代表”,多次在荷花节等文旅活动中重点推介,产品现已通过电商平台远销全省,日均订单量超 300 份仍供不应求。
食用场景:藏在日常里的甜蜜滋味
日常解馋:早餐配一碗豆浆,或午后当茶点,拆开包装就能吃,冷食香绵、热食松软,两种口感都惊艳。
节庆馈赠:采用印刻 “安龙钟鼓楼” 图案的礼盒包装,真空锁鲜,春节、端午送亲友,既有文化底蕴又显心意。
旅游伴手礼:在招堤景区周边门店,可亲眼看见竹编模具蒸制过程,现买现吃,把安龙的烟火气打包带走。
一口瓦饵糕,品味安龙的时光与温情
孙记瓦饵糕的每一个蜂窝孔里,都藏着安龙的山水灵气与匠人心血 —— 安龙红谷的饱满、古法红糖的醇厚、五代传承的坚守,共同酿成这口松软香甜。它不是惊艳四座的珍馐,却是能熨帖人心的家常滋味,是南明历史与市井烟火的完美交融。
无论是想重温老安龙的味道,还是为远方亲友带份地道特产,孙记瓦饵糕都是不二之选。这口穿越百年的甜,藏着安龙最动人的故事与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