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多彩贵州信息港   贵州历史   贵阳九门四阁十四关的九门

贵州有你更精彩

贵阳九门四阁十四关的九门

时间:2011/11/25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贵阳有句俗话:没有走遍‘九门’、‘四阁’,讲不出‘十八个狮子对面笑’、‘过桥不见桥’、‘过庙不见庙’这些所在,就不够称为‘老贵阳人’。

  贵阳九门:老东门、新东门、大南门、次南门、大西门、威清门、六广门、红边门、北门(在今喷水池一带)。

  城墙在中国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贵阳老城墙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先后建有“九门四阁”。随着历史的变迁,贵阳老城墙和“九门”已淹没在时光的尘埃之中,不复存在。“四阁”仅余文昌阁,静卧于东门一段残垣之上。

   历史上的贵阳城,据清乾隆《贵州通志》记载:贵阳府城,即元顺元城,顺元旧设土城,东、西、南三面与今城同,北面仅至钟鼓楼(今王家巷口)。   真正形成贵阳老城基本格局的是明朝两次修筑的贵阳石城。第一次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修建贵阳的内城,周围九里七分,共建五座城门,东称武胜门,南称朝京门,西称圣泉门,北称柔远门,次南称德化门。第二次是明天启六年(1626年),云贵总督张鹤鸣、贵州巡抚王瑊在北门外增砌外城600 多丈,设威清门、六广门、洪边门 、小东门四门。清初,为了抹掉前朝痕迹,树立清王朝正宗思想,地方政府将明朝的城门名称进行了更改。康熙《贵州通志》记载:门五:东曰昭文,南曰迎恩,西南曰广济,西曰振武;北曰布德。水关二:东北有池,西南一带滨河。

    东门称为昭文门,城墙上又有文昌阁,城外风景极佳,所以成为人们踏青游览,享受春光的好去处。(清)王覆升《春日同人集饮文昌阁看桃李》一诗写道:“花气袭衣裙,晴光透林壑。郊原浮青葱,桃李遍城郭。”描绘的就是东门的美好景色。

   南门称为迎恩门,在今新华路上的南明桥头处。

  西南为广济门,对广济门所处的地势,有诗描绘:“排闼双峰青对峙,绕城二水翠交流。”

  “近听河声宜洗马,远窥山意欲搏狮。”写的就是西门了。西门为振武门,就在现在的大西门。

    北门为布德门,今喷水池。在修筑外城后,北门已起不到什么作用,逐渐成了集市的场地。“笙歌十里市中市,冠盖千家城外城。”对联点出了当时北门的场景。

   威清门俗称威西门,是外城的西门,从此门出可通威清卫(今清镇)。

    六广门,从此门出可通六广(今修文)。“关雄北控三巴远,江险西围六广深。” 这条路是明代通水西的要道。到后来,六广门变为贵阳一个集中卖水场所。城门外原是一大片桑树林,杨森任贵州省主席时,把桑树砍了,建起了体育场,就是现在的六广门体育场。

   洪边门,从此门出可通洪边十二码头(今开阳),《黔诗纪略》载有一首题为《出洪边门》诗:“重来下马叩荆扉,半亩荒园蝶乱飞。桥北数家留过客,青山如旧主人非

        小东门,是因为次于内城之东门,由于外城建筑时间较晚,小东门俗称新东门。

   经过洪武和天启年间两次兴建,贵阳城垣已全部建成,它的形状,南北长,东西短,犹如一个不规则的椭圆形。

   贵阳城在以后的岁月里数毁数修。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云贵总督赵廷臣、贵州巡抚卞三元重建内城,并将内城城墙在原来的基础上增高了三尺,使之高达二丈五尺。乾隆六年(1741年),总督张广泗改建外城。在这之前,云贵总督甘文焜已经重修了外城,外城城墙高二丈,顶厚八尺,底厚一丈。   嘉庆十四年(1809年),贵阳地震,东城墙被震裂四十多丈,不久即修复。 辛亥革命后,由于现代武器的广泛使用,城堡在军事防守上的意义不大,反而有碍于城市交通,贵阳城垣进入了拆弃的时期。

  民国16年(1927年),老北门城楼西南角由于年久失修,受雨水冲刷而倾塌。当时正值周西成修建城内马路,嫌北门横亘不便,遂命将内城北门一带隔离外城的城墙一律拆去,辟广场布置绿地,这是贵阳拆城之始。周西成死后,在此树立周西成铜像,称为铜像台。贵阳解放后,人民政府拆除铜像,并将广场拓宽,装置喷泉以点缀街景,地名改称喷水池。

  民国25年(1936年),当时政府修建大西、威清、六广门穹洞,拆去各城门上谯楼,改修碉堡。同年,又在大西门侧另辟一门,称中山门。于是,由城内之中山公园前可过此门直达金锁桥。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内迁机关、厂矿甚多,贵阳人口骤增,市面繁荣,遂拆除大南门月城,辟为广场,以利交通,封闭原大南门,在其侧另辟一门,名为中正门。民国27年(1938年),今中山路东段,从小十字起修建马路,在原老东门侧墙拆开一口,直对东山,使中山路延伸,接通环城马路。至此老城之西门、南门、东门虽仍有门,但已非原来的城门。

  民国28年(1939年)2月4日,日本飞机轰炸贵阳,炸毁市街十余条,死伤数千人。以后,为便于老百姓疏散,在老东门与中正门之间,增辟禹门、指月、会文三门;老东门与新东门之间增辟忠烈、三民二门;新东门与洪边门间增辟虎门;六广门与威清门间增辟霁云、乐群二门;威清门至大西门间增辟世杰、飞山二门。并筑路以通城外,使城内的出口通道增多。

  民国35年(1946年),省主席杨森兼贵阳市长,以拓展市区,便利交通为由,下令拆除全部城墙,城基路即当时北门至威清门城墙拆除后在其基础上修建马路而得名。贵阳老城墙现仅在东门、都司路等处有残留痕迹,近年作了修复,由此可窥其一斑。

  贵阳的城墙,自元顺帝至正年间(约公元1349年前后)的土城算起,至民国35年(1946年)拆除为止,经历了元、明、清三个王朝和民国共四个历史时期,巍然屹立近600年。

【相关内容】:

多彩贵州 醉美世界

生态酱酒·今生是你
贵州导航
贵州便民助手
休闲
码上有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