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熊大以志愿者联合会会长和集团公司董事长的身份到广东深圳企业参访,要求我整合酒厂和酱醋厂的资料,全新做一本关于集团公司的宣传画册。重点还是放在酱香三宝(茅台特产:酱油、酱香醋、酱香酒)上,我领命后,按照以往的方式设计,快速设计排版,但是总感觉版面杂乱,细节太多,虽然很多原创元素,但根本做不到“高大上”的那种风格。于是,找到了认识20年之久的江设计师(一直在开广告公司,拥有很多实战经验)帮助,花不到三小时,整个画册的风格就出来了,完美完成熊大的要求。在看江设计师排版过程,简单、简洁,把一切能删除的都删除,做到了极致减法化。
通过这一件事,引起我好几天的思考,回想007的人生过成这样,就是一直在做加法,而没有选择做减法,负重前行,根本拿不到结果。只有反其道而行,重构人生。千万注意!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过一句话:“我们的生命被细节浪费了”。
那要不要走极简主义这一条道呢?我们先来看看。
日常生活中,一部手机,装了若干APP,很多APP超过100天都不会打开一次;
下午没有工作,拿着手机不停地刷着抖音短视频,一两个小时下来却倍感空虚。
办公室杂物堆积,一眼望去杂乱无章,内心不由烦躁起来。
我们是拥有的越来越多,为何幸福感反而越来越差呢?
极简主义!
看来我们的生活需要开始做减法,重构重心了。
极简不是扔光东西,而是保留必需且心动的物品。
极简不等于穷,富人通常也会通过极简聚焦核心需求,这个方面APPLE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无论生活如日常着装,还是工作,如开发智能手机,都在奉行极简主义。
极简并非生活无趣,极简为兴趣留白,让人更专注热爱的事。
那什么是极简主义?
两个方面来看:物质极简——少而精。物品符合“”三大标准;精神极简——断舍离。剥离无效社交、过度信息、功利性目标,聚焦内心真正的渴望。
我们了解一下极简主义的起源——它起源于 20 世纪艺术领域,后逐渐延伸至生活方式层面,其本质是对抗消费主义异化的生活智慧。
不愁吃穿的今天,极简主义的核心价值——
一、提升个人的生活效率与幸福感。物质上减少整理时间、寻找的时间;精神上降低决策内耗。记住:过载会消耗心理能量。
二、践行环保与消费主义的对抗。理性消费,低碳生活。
三、精神上重构自我价值认知。不是放弃欲望,而是筛选欲望。放弃外界的标签,回归自我。
来了!极简主义实践清单——
1、物质极简,从身边“小空间”开始突破。
从书桌、手机、衣柜三大切入点入手,实践极简主义:
书桌:只保留当前使用的物品,建立固定收纳位;
手机:卸载3个月未用到的APP,关闭非必要通知。
衣柜:遵循“一进一出”原则,半年未穿的衣物清理出柜,直接捐赠。
2、精神极简,建立“过滤机制”。
社交上,定期清理“无效好友”,拒绝“为了合群的聚会”;
信息上,固定看手机的时间,关注3-5个优质账号;
目标上,聚焦一个核心目标。
3、进阶技巧,培养“极简思维”。
遇到纠结的事,用核心需要法进行筛选。这件事能帮我实现什么呢?它和我的核心目标有关系吗?
购物什么新东西前,多问一下自己:这是必需的吗?没有它我的生活会怎样?
极简主义,让我们拥有更对的!行动吧,从今天起,做一件极简小事——整理书桌或卸载一个APP,在减法中遇见更清晰的自己。
附:
极简主义的起源:从艺术革命到生活哲学的萌芽
极简主义并非凭空诞生的“生活潮流”,其根源可追溯至20世纪初的艺术革新运动,核心是对“冗余形式”的反叛与“本质价值”的回归。它从视觉艺术发端,逐渐渗透到建筑、设计、文学等领域,最终演变为影响全球的生活方式理念。其起源历程并非单一事件的爆发,而是多领域、跨地域的思想碰撞与实践积累,大致可分为“萌芽探索”“艺术成型”“跨域延伸”三个核心阶段。
一、萌芽探索(20世纪初-1950年代):现代主义浪潮中的“减法前奏”
极简主义的思想种子,埋藏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运动中。当时,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变革与社会转型,让艺术家们开始反思传统艺术中“繁复装饰”的合理性——当机械生产成为主流,艺术是否需要剥离冗余的具象符号,回归纯粹的形式与功能?这一时期的多个流派,为极简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1. 至上主义与构成主义:剥离具象,聚焦“纯粹形式”
20世纪10年代,俄国的至上主义(Suprematism)与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成为极简思想的最早实践者。至上主义创始人卡西米尔·马列维奇(Kasimir Malevich)提出“艺术应超越客观事物的表象,追求纯粹的色彩与形式本身的价值”,他1915年创作的《黑色方块》,以一块纯色黑方块占据画布,彻底抛弃了传统绘画的叙事性与具象元素,成为“形式极简”的开山之作。这幅作品并非简单的“空白”,而是通过极致的简化,让观众聚焦于色彩、形状与画布空间的关系,标志着艺术从“再现世界”转向“探索自身本质”。
随后的构成主义则更进一步,将艺术与工业生产结合,强调“功能优先于装饰”。代表人物亚历山大·罗德琴科(Alexander Rodchenko)的作品《三个颜色的方块》,以红、蓝、黄三色矩形构成画面,拒绝任何情感表达与象征意义,仅关注几何形式的平衡与秩序——这种“去情感化”“重理性结构”的理念,直接影响了后来极简主义的核心特质。
2. 包豪斯与现代建筑:功能主义的“极简雏形”
1919年成立的德国包豪斯学院(Bauhaus),将极简思想从艺术延伸至设计与建筑领域。包豪斯提出“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核心原则,反对古典建筑中繁复的浮雕、柱式装饰,主张以简洁的几何形态、标准化的构件、实用的空间布局满足使用需求。例如,包豪斯教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设计的包豪斯校舍,以钢筋混凝土为结构,外观为简洁的立方体,窗户排列规整,没有多余装饰,仅通过材质对比(玻璃、混凝土、金属)形成视觉层次。这种“实用至上”的设计理念,让极简从“艺术实验”走向“生活实用”,为后续建筑与产品设计中的极简风格埋下伏笔。
二、艺术成型(1960年代-1970年代):美国极简主义艺术的“正式确立”
20世纪60年代,极简主义在美國正式成为独立的艺术流派,其核心是对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的反叛。当时的抽象表现主义以波洛克的“滴画”为代表,强调艺术家的主观情感与即兴创作,而极简主义艺术家则主张“消解作者意志”,让作品本身的形式、材质、空间关系成为主角——这一时期的实践,让“极简”从“思想倾向”升华为“明确的艺术主张”。
1. 核心艺术家与标志性作品:“去叙事化”的形式探索
美国极简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包括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卡尔·安德烈(Carl Andre)、丹·弗莱文(Dan Flavin)等,他们的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共性:拒绝具象、拒绝象征、拒绝情感投射,仅以几何形态、工业材料、重复排列为核心元素。
唐纳德·贾德:“雕塑即物体本身” 贾德反对传统雕塑的“模拟性”,主张雕塑应是“独立存在的物体”,而非对其他事物的模仿。他1965年创作的《无题(堆叠)》,以10个相同尺寸的不锈钢立方体为构件,垂直堆叠在墙上,每个立方体之间保持相等间距。作品没有任何装饰,仅通过金属的反光、立方体的几何形态与空间的关系,让观众感受“纯粹的视觉秩序”。贾德曾说:“最好的作品是没有意义的,它就是它自己”,这一观点成为极简主义艺术的核心宣言。
卡尔·安德烈:“雕塑即空间的分割” 安德烈将雕塑从“垂直矗立”转变为“水平铺展”,他的代表作《等价物VIII》由120块相同的耐火砖组成,平铺在展厅地面上,形成一个矩形区域。作品本身没有“造型”,而是通过砖的排列分割了展厅的空间,让观众的注意力从“作品本身”转移到“作品与空间的互动”上——这种“弱化作品主体性,强调环境关联”的理念,拓展了极简主义的表达边界。
丹·弗莱文:“光即是媒介” 弗莱文是首位将“光”作为艺术媒介的极简主义艺术家,他利用工业标准的荧光灯管,通过不同颜色、不同排列方式在空间中制造光影效果。其作品《玫瑰红与蓝》以红色和蓝色荧光灯管为核心,光线在墙面与地面上形成柔和的色彩渐变,没有实体“雕塑”,却通过光影构建出“流动的视觉形式”,彻底打破了“艺术必须有实体载体”的认知。
2. 流派特征与思想内核:“拒绝冗余,回归本质”
这一时期的极简主义艺术,形成了明确的思想内核:其一,反对“作者中心论”,拒绝在作品中注入艺术家的个人情感与思想,让观众以“纯粹的感知”与作品对话;其二,推崇“工业化与标准化”,大量使用钢管、不锈钢、荧光灯等工业材料,拒绝手工制作的“独特性”,认为标准化的材料更能凸显形式本身的价值;其三,强调“空间与语境”,作品不再是孤立的“艺术品”,而是与展厅空间、观众视角共同构成的“整体体验”——这种“关注本质、弱化附加”的思想,为后续极简主义向生活领域延伸提供了核心逻辑。
三、跨域延伸(1980年代至今):从艺术理念到生活哲学的转型
20世纪80年代后,极简主义逐渐跳出艺术展厅,渗透到建筑、产品设计、时尚乃至生活方式领域。这一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是现代社会“消费主义泛滥”与“信息过载”的矛盾——当人们被海量的商品、繁杂的信息、冗余的社交包围时,极简主义艺术中“剥离冗余、聚焦本质”的思想,恰好契合了人们对“简单生活”的渴望。
1. 建筑与设计领域:“少即是多”的实践普及
在建筑领域,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提出的“少即是多”(Less is more)成为极简建筑的核心口号,他设计的范斯沃斯住宅(Farnsworth House),以钢框架为结构,外墙全部采用玻璃,室内没有承重墙,仅以家具划分空间,彻底实现了“形式与功能的统一”。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则将东方禅意与极简结合,其作品《住吉的长屋》以清水混凝土为主要材质,空间简洁封闭,仅通过天井引入自然光,营造出“宁静、纯粹”的居住氛围,让极简建筑从“实用”升华为“精神体验”。
在产品设计领域,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将极简主义发挥到极致。他受包豪斯理念影响,主张产品设计应“剥离所有不必要的按钮与装饰”,仅保留核心功能——1998年推出的iMac电脑,以简洁的半球形机身、单一的色彩(最初为邦迪蓝)打破了传统电脑的复杂形态;后续的iPhone则以“无物理键盘”的全触控设计,将极简设计推向全球普及,让“少而精”成为大众对“好设计”的共识。
2. 生活方式领域:从“物品减法”到“价值重构”
20世纪90年代后,极简主义正式成为一种生活哲学,其标志是“从对‘物的简化’延伸到对‘生活的简化’”。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与理念包括:
杜安·艾尔金(Duane Elgin):“自愿简单生活” 美国社会学家艾尔金在1981年出版的《自愿简单生活》中,首次将极简思想与生活方式结合,提出“主动减少物质消费,聚焦精神需求”的理念。他认为,简单生活不是“贫困”,而是“主动选择的、更有意义的生活”——比如减少不必要的购物、拒绝无效社交、将时间投入到家庭、阅读与自然中,这一理念成为西方极简生活的理论基础。
近藤麻理惠(Marie Kondo):“断舍离”的实践化 日本整理师近藤麻理惠提出的“断舍离”,将极简生活落实为具体的物品整理方法——“断”即拒绝不必要的物品进入生活,“舍”即丢弃或捐赠不再需要的物品,“离”即摆脱对物品的执念。她的核心标准是“物品是否让你心动”,这一充满人文温度的判断方式,让极简从“冰冷的理性”变得更易被大众接受,推动极简生活在全球范围内流行。
乔舒亚·贝克尔(Joshua Becker):“极简主义不是拥有更少,而是拥有更对的” 美国极简主义倡导者贝克尔在《极简主义:活出生命本真》中,进一步深化了极简的内涵:极简不是“必须只拥有10件衣服”,而是“让物品服务于生活,而非生活服务于物品”。他主张从物品、时间、社交、信息四个维度进行简化,最终实现“聚焦人生核心目标”的价值重构——这一观点让极简主义彻底脱离了“形式化的减法”,成为一种“以终为始”的生活智慧。
四、起源的本质:一场“对抗冗余”的思想革命
回顾极简主义的起源历程,从马列维奇的《黑色方块》到乔布斯的iPhone,从艺术展厅的雕塑到普通人的衣柜整理,其核心始终未变:对抗“冗余”,回归“本质”。在艺术领域,它对抗的是传统艺术中“过度具象与象征”的冗余;在设计领域,它对抗的是“功能之外的装饰”冗余;在生活领域,它对抗的是“消费主义催生的物质与信息”冗余。
如今的极简主义,早已超越了“风格”的范畴,成为一种应对现代社会焦虑的思想工具——它的起源告诉我们,“极简”从来不是“刻意追求匮乏”,而是通过主动筛选,让我们从繁杂中抽身,聚焦于真正重要的事物:无论是一幅画的形式、一栋建筑的功能,还是一段生活的意义。

茅台酱香三宝价格表
茅台三宝(酱酒) 全国统一零售价198元/瓶(净含量500mL) 加18984092007微信
茅台三宝(酱油) 全国统一零售价99元/瓶(净含量500mL)加18984092007微信
茅台三宝(酱香醋) 全国统一零售价99元/瓶(净含量500mL) 加18984092007微信
【贵州七迹】
你所看到的是贵州网址站长贵州007的原创博客。搏燕是贵州007的笔名。这里记录着贵州网址站长贵州007的对网站、对生活、对情感、对亲人及朋友等的一些点滴记录(日志)。我相信:用简单的心,做专业的事;坚持做简单的就不简单!写作,是进窄门、走远路、见微光的一个过程。带着眼睛,带着信号,一边走一边思考......
总会有人认识贵州007,我们一起思考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