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一篇关于“死记硬背”的观点的文章,擿写其核心观点并记录如下:
理解、推演、创新的前提,是先把知识‘死’到脑子里。先死,才能活。这是一位明师给学生的学习忠告。
死记硬背不是笨人的退路,是聪明人的地基。
修建一栋大厦,夯实地基,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修建起高耸入云的气派大楼。如果只有技巧,没有下足硬功夫去打地基,那高楼大厦修不起,修好也是危险重重。可谓根基不牢,地动山摇。
把《道德经》抄写100遍。从第1遍的怀疑到10遍的手酸痛恨,再到第100遍,让自己能做到“出口成章”。
把《心经》抄写100遍。第1遍只有眼睛有点感觉,第10遍手上有感觉,到第100遍,心有感觉。
把《新概念英语》(1-4册)背诵100遍。要求做到最大声、最清晰、最快速背诵。滚瓜烂熟,最终通过超过1000天以上的刻意练习,习得第二语言。达成wonderful实验计划。
死记硬背,重新定义,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主打一个大力也奇迹,量变引起质变。
贵州007,你不是很喜欢写字吗?!这次就重新定义写字,最先开始就不要多么的漂亮,更不要有完美主义的想法,勇敢去做就可以了,要的是完成,完成就已经做成。打消三分钟热度的缺点,消灭逃避的心态。
以上的这些实践,就是下功夫,下笨功夫,把知识“种”到身体里。不要着急去盖高楼,而是选择老老实实去做打好地基的一砖一瓦,不停地“死磕”,假以时日,在正负零之上将有能力建起一座漂亮的大厦。有了“死记硬背”这样的硬功夫来做地基,那过去不敢想的高级能力——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跨界联想,才会成为自己操作系统的一部分。
据我所知,罗胖(过去真的胖现在已是减重的榜样)曾在读书的一个假期中手抄整本《史记》。据他说是为了磨练心性,为自己知识打底子,而且还上升到玄学,说手抄一遍跟你读一遍就是不一样,具体有什么不一样也说不上来,但是用的时候就是不同。
还有大文豪鲁迅,抄写也确有其事。鲁迅从小时候开始,就不仅酷爱读书,而且还喜欢抄书;毕竟那时他手头钱有限,是买不起太多书的。他抄过很多书。单是关于草木虫鱼方面的书,他便抄了《野菜谱》、《释草小记》、《释虫小记》,而且推广到了《茶经》、《耒耜经》、《五木经》等。显然,抄书使他得益匪浅。他的记忆力那么好、读过的书经久不忘,这与他抄书的爱好是密切相连的。
让自己呆一点,傻一点,聪明人太多,反其道而行之,另辟蹊径。走一条“弯弯的”路,这是自己能做成事的真正“捷径”。
这个100实验也是符合《要频繁且大量记录自己》的实践。让记录产生力量,让笨功夫成为硬功夫。笨功夫往往最见效果!让笨功夫成为我的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