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黄果树龙宫镇新田村:金刺梨映红乡村振兴路
在贵州省安顺市黄果树旅游区龙宫镇的东北面,有一个被喀斯特山峦温柔环抱的村寨——新田村。这里距安顺市区约10公里,毗邻闻名遐迩的龙宫景区,独特的岩溶地貌赋予了村庄错落有致的田园景致,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同胞世代聚居,共同谱写着这幅山水画卷里的动人篇章。如今的新田村,不仅是市级五星级村党组织的荣誉获得者,更以蓬勃发展的金刺梨产业和蒸蒸日上的乡村风貌,成为黄果树旅游区乡村振兴的生动范本。
【党建引领绘就发展蓝图】
走进新田村,最先感受到的是村庄发展的蓬勃活力。这份活力的源泉,来自于坚强有力的村党组织。新田村党支部被评为安顺市级五星级村党组织,通过“三抓三提”工作法,让党建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村“两委”班子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在返乡大学生、致富带头人中精心培育后备力量,2023年以来已储备后备干部5名,回引3名大学生到村工作,为村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不吃、不拿、不贪群众一毫一厘”是新田村村干部的庄严承诺。在廉洁自律的作风保障下,村党支部找准产业发展和基层治理的结合点,通过群众会、院坝会、板凳会等接地气的方式,把村务知情权、参与权真正交到村民手中。这种“众人事情众人议”的治理模式,让垃圾分类、环境整治等工作得到全村积极响应,昔日的深度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为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和美乡村。
【金刺梨结出“致富果”】
秋日的新田村,山野间挂满金灿灿果实的刺梨树绵延成海。村民们穿梭林间采摘的身影,货车往来运输的忙碌景象,构成了一幅丰收的喜人画卷。谁能想到,这片让村民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2003年起步时仅有60亩规模。
依托黄果树旅游区温和湿润的气候优势,新田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大胆调整农业结构,全力打造金刺梨标准化基地。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村里与市级龙头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申请奖补资金为农户免费发放幼苗、提供肥料补贴,还邀请专家现场指导、组织种植户外出交流学习。如今,全村金刺梨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000多亩,2024年挂果面积1500余亩,销售额达610万元,成功带动1600余名群众增收,小小的刺梨真正变成了村民的“金钱果”。
村民姜起友家的20亩金刺梨园,每年挂果时节要雇8个乡亲帮忙采收,“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树增收”的喜悦溢于言表。村里的友禾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科技公司签订购销合同,让金刺梨有了稳定的“婆家”,也让村民们对产业发展充满信心。
【民族风里的文化传承】
新田村1779名村民中,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同胞占22%,多元文化的交融让这个村寨充满独特魅力。每逢春节,村里的幸福院总会热闹非凡,“青银共助,传承年味”的贺年食品制作活动上,彝族、苗族的老奶奶们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金黄酥脆的“笑口枣”。
“为什么它叫笑口枣?”“新年吃它有什么寓意呀?”孩子们围着长者问个不停。老人们一边示范温水和面、裹粘芝麻的技巧,一边讲述传统美食里的吉祥寓意。炸得金黄的笑口枣出锅时,整个院子都飘着甜香,老幼同堂品尝劳动成果的场景,正是村寨文化传承最生动的写照。村里还通过群众会、院坝会等形式,把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等文明风尚融入村规民约,让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生态宜居的乡村新貌】
漫步新田村,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宽广亮堂的乡间小道通向家家户户,垃圾分类投放点整齐排列,村级小广播里播放着村规民约。谁能想到,这个曾经“水土流失严重,生产用水全靠天”的喀斯特山区村寨,如今已蜕变为和美乡村的典范。
村党支部成立环境整治小组,定期对活动场所、主干道路、群众门前等区域进行检查,倡导“垃圾减量分类”,掀起人人参与环境整治的热潮。村民们主动参与村寨美化,昔日的闲置地块变成了小菜园、小花园,房前屋后绿树成荫。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更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深度贫困村到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的先进村,新田村的蜕变之路见证了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在这里,党建红引领产业兴,金刺梨映照着村民的幸福生活,民族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生。这个镶嵌在黄果树旅游区的乡村明珠,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欢迎每一位远方来客,共赏喀斯特田园风光,共品乡村振兴的甜蜜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