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概况雷山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东临台江、剑河、榕江县,南抵黔南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西连丹寨县,北与凯里市接壤。距省府贵阳184公里,距州府凯里42公里。全县总面积1218.5平方公里,辖5镇3乡,共154个行政村,1305个村民小组。2012年末总人口(户籍)153031人。县境内世居苗、汉、水、侗、瑶、彝等6个民族,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78%,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92.32%。雷山县电话区号0855雷山县邮编557100雷山县车牌代码贵H雷山县面积1218.5平方公里雷山县经纬度东经107°55′-108°22′和北纬26°02′-26°34′之间。雷山经济202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8.70亿元,增长2.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8.67亿元,增长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23亿元,增长5.9%;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2.0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1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3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0240元、14286元,分别增长4.0%和8.0%。雷山气候气温雷山县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15℃-16℃,最高气温36.6℃,最低气温零下8.9℃。年降雨量131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0%。无霜期240-250天,年均降水量1375毫米,年均日照1225小时。

雷山县行政区划辖丹江镇,西江镇,永乐镇,郎德镇,大塘镇,望丰乡,达地水族乡,方祥乡龙头街道9个乡(镇、街道),154个行政村,323个自然寨,1305个村民小组。

关于雷山县政府网站雷山县政府网站通常包括政务公开、办事服务、政民互动、走进雷山等板块,具体内容如下: 【政务公开】 领导信息:介绍县级领导的职务、简历、工作分工等,方便公众了解领导团队构成及职责划分。 政府机构:公开县政府工作部门的设置情况,包括各部门的职能、机构设置、办公地址、联系方式等。 政府文件:发布县政府及县政府办公室制定的各类文件,如规范性文件、政策文件等,让公众及时了解政策法规动态。 政府工作报告:公开县政府县长向县人大代表作的工作报告,总结过去工作,规划未来发展方向。 会议信息:公开县政府常务会议、政府全体会议等重要会议的相关信息,如会议纪要、列席代表、会议讲话等。 财政信息:包括全县及各乡镇、部门财政预决算、“三公” 经费,财政收支,地方债务,减税降费,扶贫资金等信息。 重大项目建设:公开招投标、审批核准备案、项目实施、质量安全监督等信息,确保项目建设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公共资源配置:涉及公共资源交易、住房保障、土地使用权和矿产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等信息。 政府采购:发布招标、中标公告等信息,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接受社会监督。 权力运行公开:公开政府决策依据、决策草案、意见渠道及汇总、采纳意见及理由、执行公开情况等信息。 社会公益:包括应急管理、社会救助、社保等方面的信息,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基本生活权益。 民生领域:涵盖医疗、教育、文化、就业、公共事业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信息。 法律法规:公开规范性文件等法律法规信息,为公众提供法律依据和指导。 人事信息:发布人事任免、人事招录等信息,便于公众了解政府部门人员变动情况。 统计信息:公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各类统计数据,为公众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提供数据支持。 提案建议:公开县政府系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工作办法、通报,以及各部门对相关提案的回复信息。 计划规划:发布各类规划、计划内容,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等。 公共监管信息:公开食药抽检、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等方面的监管信息。 【办事服务】提供网上办事服务,整合各部门的办事指南、政策法规以及网上办事项目,为市民和企业提供办事指南、表格下载、网上咨询、网上查询、网上申请、网上投诉等一体化服务,方便公众办事,提高办事效率。 【政民互动】收集民意,反映民声,通常设有网上调查、民意征集、图文访谈、书记市长信箱、投诉咨询建议等栏目,为政府与公众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便于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公众也可以对政府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走进当地】主要介绍当地的基本概况,如历史、地理、人口、经济发展等情况,还可能包括当地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投资环境等内容,起到宣传当地、提升当地知名度和吸引力的作用,部分网站会单独设置文化旅游、投资当地等板块进行详细介绍。

雷山解放时间1950年9月26日。人民解放军62军186师解放雷山,建立雷山县人民政府。

雷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目前,雷山县共拥有苗族芦笙舞、铜鼓舞、苗族民歌、苗族织锦技艺、苗医药、苗年、苗绣、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鼓藏节、仰阿莎和苗族贾理等1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0余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全国获得国家非遗文化项目最多的县份。雷山非遗经过多年来的收集整理,目前全县拥有非遗名录231项,其中国家级非遗名录15项;拥有68个民族村寨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少数民族村寨59个,是全国拥有非遗名录最多、传统村落密度最大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