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位名称: | 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
| 网站名称: | 《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新时间:2025/10/29 18:25:06 |
| 相近名称: | 贵州绥阳宽阔水景区网,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官网,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官方网站,贵州省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 网址URL: | w w w . g z k u a n k u o s h u i . c n |
| 办公地址: | 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洋川街道平安西路4号 (邮编:563300) |
| 电话传真: | 0851-26231979 |
| 电子邮箱: | [ 暂无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电子邮箱地址 ] |
| 服务QQ: | [ 暂无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QQ号码 ] |
| 网站备案: | 黔ICP备2021006037号 |
| 相关简介: | 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 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娄山山脉东部斜坡地带,是乌江一级支流芙蓉江的主要发源地,良好的植被和生态是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的生态屏障。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北部,海拔为650~1762m。总面积为26231hm2,其功能区划为:核心区面积9085hm2,缓冲区面积6186hm2,实验区面积10960hm2。现居住在保护区范围内的群众共2449户,9605人,在核心区有342户1313人,缓冲区406户1598人,实验区1701户6694人;其中:6个月以上的常住人口为核心区107户370人,缓冲区154户541人,实验区619户2300人。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为85.42%。 (二)历史沿革 贵州宽阔水自然保护区于1989年建立县级保护区,2001年升格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年被纳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三)干部队伍 我局为省林业局直属正县级事业单位,下设办公室、财务科、科研科、林政资源管理科(天保办)、社区发展与旅游管理科、中心管理站、风水垭口管理站、元生坝管理站8个内设机构。核定编制人数20人,其中管理岗12人,专业技术岗8人,工勤岗1人;局领导职数3人,内设机构领导职数8人。目前,实有在编人员18人,其中管理岗10人,专业技术岗7人,工勤岗1人;局领导3人,内设机构领导6人。 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及资源特点 保护区全境处于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西南境内,是黔北大娄山喀斯特台原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区,生物多样性区位节点十分重要,物种丰富,主要保护对象为原生性亮叶水青冈林为主体的典型亚热带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黑叶猴、红腹锦鸡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以及大量野生珍稀动植物,现已查明分布生物资源共691科4584种。 保护区现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113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动物有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等9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宽阔水拟小鲵(Pseudohynobius kuankuoshuiensis)等59种;国家I级保护植物有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红豆杉(Taxus chinensis)、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3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黄杉(Pseudotsuga sinensis)、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云南重楼(Paris polyphylla)等42种,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另外,保护区内鸟类资源丰富,且极富特色,为国际重要鸟区。据最新调查和监测资料显示,保护区分布鸟类已达60科271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达45种,鸟类资源构成中以画眉科、雉科和杜鹃科鸟类最具特色。 宽阔水保护区被野生动物保护国际(FFI)列为国际重要鸟区之一;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列为中国主要观鸟点之一。鸟类资源构成中以画眉科和雉科最具特色。画眉科鸟类多达27种,占贵州省同科鸟类36种的75%,其中的小鳞胸鹪鹛、黑领噪鹛、赤尾噪鹛、火尾希鹛、金胸雀鹛、褐顶雀鹛等,是目前在全省主要或仅见于宽阔水地区而少见于其他地区的种类;棕噪鹛、赤尾噪鹛、画眉、金胸雀鹛等,种群数量大,分布普遍,资源丰度亦为省内其他地区所罕见。棕噪鹛是我国特有种,而宽阔水保护区的棕噪鹛种群数量和分布状况,在国内其他分布地区也很难见到。雉科种类虽然只有6种,但其中灰胸竹鸡、白冠长尾雉和红腹锦鸡均为我国特有种,而灰胸竹鸡、雉鸡和红腹锦鸡,种群分布广泛,密度高,具有相当的资源量,白颈长尾雉和红腹角雉分布较集中,也有一定的种群数量。
|

